中新網4月1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道,民眾對自己的住房是否應有更多自主權?建筑師謝英俊所倡導民眾參與權的提案,在2011年獲深圳“一·百·萬”保障房計競賽金獎,而游走于兩岸乃至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創作人,又是如何看待民眾參與及城市樣貌之間的關系?從事文學創作者心中,其實都有著一片城市烏托邦。
游走于臺北北京一日生活圈,擔任企業及機構顧問,在大陸已有數十年生活經驗的范疇,認為城市自有不同的氛圍。
“北京的梁啟超故居,走進去會發現里頭住了100多戶人家,每一戶平均不到2坪!”(1坪 = 3.305785 ㎡)雖說城市的樣貌由民眾參與決策,體現人民的需求與文化特色是好事,但范疇也不諱言:私人產權和公共政策永遠是難以取得平衡的。
南京出生長大而后在香港大學取得文學博士的葛亮,作品《朱雀》《七聲》展現了南京與香港的人物故事。書寫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詩,雄渾大氣的葛亮,對家鄉南京今日的除舊布新、快速變化,大規模成立規劃區的大動作,有著無限感慨。
南京的夫子廟、南京的秦淮河畔馬頭墻……。從小在南京長大的葛亮認為“這些經歷了千、百年留下來的古跡文物,都不是偶然的,有其歷史意義與人民集體記憶的情感!备鹆琳J為城市的未來必須考慮城市及民眾過去的記憶。
赴港讀書多年,目前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的葛亮,寫《朱雀》捕捉了南京的許多掌故及城市感,他自己也表示希望在小說中“看到一種時代記憶的南京”,在葛亮眼中,南京是個既古典卻又很現代的城市,但在赴港之前并不會想把它表現出來!霸谙愀,反而增加了我寫家鄉南京的欲望。”他也在香港看到,皇后碼頭等英殖民地的地標同樣面臨拆除命運。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