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松創作大展展廳一角。徐 蕾攝
在現當代美術史上,他是現代水墨畫的推動者,是中國畫革新的代表性畫家之一;在兩岸文化交流上,他是改革開放之后在大陸舉辦畫展的第一位臺灣畫家,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杰出代表。
發揚光大中國畫
“在西方大博物館的陳列中,從參觀人群對中西繪畫的反映中,我們隱隱感到冷漠與悲涼。在劉國松的作品中,我聽到了他大聲疾呼。”大陸著名畫家吳冠中曾這樣說。
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的劉國松年已八旬,一生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3月21日,臺灣水墨名家劉國松“創作大展——八十回眸”,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共展出其1949年至2011年間創作的150余件重要作品,包括“太空畫”“西藏系列”、“九寨溝系列”等系列的代表作,是其藝術作品最集中、最大規模的一次展示。
發布會上,說到自己多年來的創作心境,劉國松幾度哽咽。年輕時他在國外參加一個畫展,其中一幅中國漢字書法得到了許多西方藝術家的好評,大贊“日本的書法很漂亮”。劉國松立刻糾正說:“這是中國書法。”隨后他在展廳里自豪地為西方藝術家們介紹中國文化,并說“日本很多的藝術都是從中國學來的。”話音剛落,一位日本的雕塑家挑釁道:“日本是從中國學了一些東西。但請問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現在還有幾個?當年的希臘文化不是被羅馬發揚光大了嗎?日本就是羅馬,你們中國就是衰敗的希臘。”
回憶到這里,劉國松眼睛濕潤了。就在那刻起,他下定決心,一生要做的事就是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把中國畫發揚光大。“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劉國松遍訪西方,透徹地看到中國畫面臨的課題不僅是如何更新傳統,還有如何在西方藝術的現代進程中建立東方藝術價值,使之與西方抗衡和對話。
“百年來中國藝術所遭遇的中西文化碰撞和交匯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矛盾與焦慮,在屬于傳統民族藝術的中國畫領域顯得格外突出。”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劉國松從臺灣到香港,從大陸到海外,但始終腳踏于中華文化土壤,放眼世界藝術風云,拓出全新天地。”
著眼現代與創新
看劉國松的作品,可謂神游八極、吞吐大荒。
“在傳統與現代這個文化關系中,他的著力點在于現代,在繼承與創造這對文化命題上,他的藝術目標在于創造。”中國藝術報副社長朱虹子說,“他時時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深刻透視中華民族的精神魂魄和美學思想,以良好的胃口吸納各種現代繪畫的技法,形成了在現代時空表達現代人精神的水墨畫新境界。”
1968年底,劉國松在新聞中看到了美國宇宙飛船自月球背面拍攝的地球映像,開始創作“太空畫”。從地表升騰至宇宙,攬日月而入畫,在宇宙中感受造化的秩序與變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劉國松從夢幻的太空歸來,仍迷戀于神州大地。2000年,劉國松在西藏大學講學期間,前往圣母峰體驗雪域高原,雪山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片的白云在山腰間飄動,劉國松沉浸于雪山之美,忘記了時間。
“回到日喀則,我太太嚇了一跳,因為氣壓的關系,我的頭虛腫得很大,像個大頭娃娃。回到成都后,發現左耳失聰了。”劉國松笑著說。
兩岸藝術家的責任
劉國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7歲那年,父親在武漢保衛戰中戰死疆場,他成為一位英雄的遺孤。1949年,劉國松隨學校來到了舉目無親的臺灣。他現存最早的一件作品《媽媽,您在哪里?》是剛到臺灣后所畫的一張水彩畫。在小小的明信片背面,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哭泣的男孩。這張劉國松的自畫像表達了他對海峽對岸母親的思念之情。
“在劉國松的身上,既可以看到一位藝術家為中國畫現代化變革所作出的努力,還可以感受到臺灣近幾十年的藝術發展,感受到海峽兩岸的藝術交流之情。”范迪安說。
1981年,劉國松應中國畫研究院的邀請,第一次來大陸參加畫展。“當時偷偷摸摸的,不想聲張,結果一回臺灣,就有臺北的畫家朋友打電話問我說,你去北京了?我當時就想,連朋友都知道了,臺當局肯定也知道了,索性豁出去了。”之后劉國松多次在大陸舉辦巡回展和演講。他對傳統文人畫理論的全新闡釋,影響了大陸中青年畫家,推動了近30年來中國當代水墨各種風格的涌現。
“作為中華文化的兒女,兩岸藝術家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思想和責任。希望兩岸藝術家一起努力,迎接中華文化認同世紀的到來!”發布會上,劉國松鏗鏘有力的話語贏得了滿場掌聲。
八十回眸,回眸的不僅是一個藝術家的藝術人生,更映射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劉國松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必將激勵更多的藝術家們投入到更有意義的創作中去。
[責任編輯:吳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