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兩岸智庫論壇11月2日在臺北舉行。與會的兩岸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在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期,如何定位、整合、發揮智庫角色。
16名大陸學者來臺參加了此次論壇。福建東南競爭力研究院名譽院長李閩榕說,面對全球化競爭,兩岸智庫要通過論壇這一有效載體,共同探討、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態勢,遵循經濟全球化大趨勢與國際產業分工變動規律,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集團化,開創兩岸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提升中華民族經濟的全球競爭力。
專家們都認為,兩岸在經貿、文化、產業、金融、科技、專利、品牌、教育、醫療、環保、能源、交通運輸、海洋養殖等各方面都有“共同利益”,智庫可以在這些方面發揮“先行先試”的智慧作用。
臺灣世新大學副教授王琦樺說,在ECFA時期,兩岸智庫應該首先成立智庫平臺,圍繞未來兩岸合作的利基產業如兩岸貿易、金融業、農業、文化創意等產業,定期舉辦參訪、研討會,針對產業做專業研究,并提出愿景和執行方案。
臺灣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李允杰認為,兩岸在發展“共同利益”之后,還必須在文化上尋求“共同價值”,在民族上培養“共同認同”,才能在未來兩岸關系上創作“共同想象”。ECFA的簽署、生效乃至實施,為兩岸共同利益提供了物質基礎,兩岸智庫應該為建構兩岸共同的精神基礎發揮作用。
專家們也建議兩岸智庫應該加強兩岸產業資訊交流,建立通暢的產業交流管道,為兩岸企業和研究單位提供平臺,加強兩岸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合作;通過教育交流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加深兩岸文化軟實力,推動兩岸學術互補、人才共用等。
智庫指匯聚高級人才、能為政府機構、企業等提供咨詢服務的組織或團體,也稱“思想庫”。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大陸有2000多家智庫,臺灣有52家智庫。
本次論壇由臺灣競爭力論壇、福建東南競爭力研究院等共同主辦。(記者任沁沁 郭麗琨)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