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臺灣網12月21日消息 “我期待,以首屆閩臺孔廟學術研討會為新的起點,兩岸中國人攜起手來,合力保護文廟,促進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我期待,所有中國的教師,都能得到全社會更進一步的尊重,愿尊師重教風氣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催化劑;我期待,凡是中國人,都能以對天地的感恩之心,敬愛自己的祖先,敬仰那些為中華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歷代偉人圣賢。”12月19日,專程前來出席首屆閩臺孔廟學術研討會的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林安梧在華僑大廈接受記者采訪時,顯得十分激動。
今年52歲的林安梧,是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因為他父親是漳州人,母親是泉州人,所以他稱自己是漳州和泉州的結合體,一生下來就是個真正的閩南人。他告訴記者,這是第四次到泉州。18日一到泉州,就參觀了泉州府文廟,他說,泉州府文廟作為福建最早興建的孔廟,歷史上培養大量的人才,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才東渡臺灣,又推動了臺灣儒學的起步發展。所以,對這個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府學,林安梧飲水思源之余,滿懷感恩之情。
在談到儒家經典時,林安梧首崇《論語》。他認為,《論語》里的對話,大多有場景、有情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談、交流,十分坦誠,孔子首創交談式、談話式的施教方法,他的對象可以傾聽,也可與之對話。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21世紀是一個文明對話的世紀,而絕不是像西方某些大國宣揚的是文明沖突的世紀,對話比沖突更能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在對話的時代,我們的至圣先師給我們作出了表率,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論語》這部經典中,學習到和諧的交談藝術,領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來泉州的當晚,林安梧應邀觀賞了梨園戲及南音的表演,對今年剛剛被聯合國評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音,他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南音不僅是泉州和閩南的優秀文化代表,而且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優秀代表。“你聽聽,那琵琶、三弦等五種樂器奏出多么和諧的音調呵,充滿了生命的底蘊……這正是古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音樂啊。” (記者 劉益清)
[責任編輯:徐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