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1-05 14:07 來源:中國臺灣網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alt src="./ftsl/201211/W020121108392159344838.jpg" OLDSRC="W020121108392159344838.jpg" /></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體_GB2312">上海副市長姜平(前右)訪臺慰問義工。(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辦)</font></p>
<p> 中國臺灣網11月5日上海消息 黨的十七大以來,上海市緊緊抓住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對臺工作方針,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務實開展對臺合作交流,努力開創滬臺兩地大交流、大合作的新局面,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尤其是2010年世博會的舉行,更讓上海與臺灣的合作迎來了新的契機,為滬臺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br />
<br />
在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中國臺灣網記者專訪了上海市副市長姜平,暢談近五年上海對臺工作的成果,對未來滬臺兩地的交流前景進行了展望。 <br />
<br />
記者:近年來,臺灣同胞在上海投資、興業、求學、生活十分紅火,形成了一股“上海熱”,這其中滬臺經貿合作的良性發展尤為引人矚目,請您介紹一下這種局面形成的原因。 <br />
<br />
姜平:2008年以來,在滬臺兩地同胞和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下,上海日益成為大陸臺商臺胞最為集聚、交流最為頻繁的熱點地區之一,經貿合作先行先試、互惠雙贏,城際交流充滿生機、成果豐碩。 <br />
<br />
上海圍繞“四個中心”建設服務,促進滬臺經濟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對臺經貿合作,努力提升合作規模、質量,進一步鞏固兩地互惠雙贏的經貿合作良性發展格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br />
<br />
一、積極促進臺資企業健康發展。五年來,上海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滬臺經貿合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促進臺資企業發展的若干舉措》等一系列幫扶政策,全市各級領導干部走訪臺資企業近4000家次,真誠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同時,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積極引導、幫助企業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在臺資重點產業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筆記本電腦代工生產基地如廣達、英業達等企業,常年位居上海外貿企業出口前列,目前正加緊發展云計算服務器等高端產品線;臺積電、日月光等半導體企業已占大陸同行業產值近1/4,并加速向產業鏈高端轉移,日月光近期還將在滬新建先進的封裝測試生產線;旺旺等傳統食品制造企業也已向集團化、規模化、多元化方向轉型。此外,第一家臺資獨資旅行社——雄獅旅行社、第一家臺資獨資醫院——禾新醫院先后落戶上海,顯示出滬臺經貿合作向更多服務業領域拓展的良好勢頭。 <br />
<br />
二、積極扶持臺資企業在滬設立總部及研發中心。目前,臺資企業在上海設立的總部、研發中心和地區性投資公司已達50家,富士康、臺達等知名企業在滬設立了總部,宏達電等在滬設立了研發中心,震旦等眾多企業也積極參與陸家嘴金融區、世博園區、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區域的發展。 <br />
<br />
三、積極促進臺資企業品牌發展。目前,在14家獲得大陸“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臺資企業中,有6家總部設在上海;中達電通、富味鄉等企業獲得了“中國名牌產品”、“上海著名商標”、“上海名牌產品”等稱號。此外,太平洋百貨、大潤發等企業也憑借成功的商業模式和良好的品牌效應獲得快速發展。 <br />
<br />
四、積極吸引臺灣金融機構在滬集聚。借助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兩岸簽署金融MOU的機遇,上海大力提升滬臺金融合作水平,不斷取得新突破。目前,在上海運營的臺資金融機構達32家,占大陸臺資金融機構總數的50%以上,大大促進了上海金融業發展;5家臺資銀行、1家滬臺合資銀行在滬設立營業機構,位居大陸各省區市首位;人民幣與新臺幣雙向兌換業務于2010年6月率先在上海試點;配合《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的簽署,臺灣銀行上海分行被臺灣當局指定為大陸地區新臺幣清算行。 <br />
<br />
五、積極推動臺資企業上市。上海對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進行資本市場融資給予有力支持,環旭電子等3家企業成功登陸大陸A股市場,中鼎電子在深圳創業板上市,津味餐飲等3家企業成功返臺上市,克莉斯汀在香港掛牌上市。 <br />
<br />
記者:上海在加強滬臺交流合作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成效? <br />
<br />
姜平:上海積極搭建平臺、拓展領域,推動滬臺交流合作向縱深發展,形成了兩地交流領域廣泛、人員往來頻繁的良好局面。2008年以來,上海赴臺交流項目達10379項,臺灣來滬交流項目3490項;上海居民赴臺約35萬人次,上海入境臺胞335萬人次。同時,我們注重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深耕重點領域,推動兩地交流合作朝著機制化、品牌化、精細化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br />
<br />
上海與臺北城市交流機制不斷發展。與臺北市聯手積極推進“上海-臺北城市論壇”這一重點交流平臺的建設,努力開創領域廣泛、內容豐富、情感交融的兩岸城市交流典范。2010年4月,韓正市長應臺北市長郝龍斌邀請,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團赴臺參加論壇及其系列活動,加深了兩城市民眾間的情誼。此后,論壇輪流在上海、臺北兩城相繼舉辦,走上了機制化軌道。依托論壇平臺,兩市先后簽署了11項交流合作備忘錄和28項經貿交流合作協議,兩城市間的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交流步入佳境。 <br />
<br />
世博會“上海熱”效應持續釋放。以2010年世博會舉辦為契機,上海成功營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受歡迎”的兩岸交流平臺——臺灣各界人士及民眾140萬人次來滬參觀世博會,臺灣館、臺北案例館、震旦企業館“三館齊發”,構成世博園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11年,世博會中國館“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赴臺北、臺中、高雄巡展,廣受臺灣民眾歡迎,共吸引189萬人次觀眾參觀。臺北花博會期間,上海以“海韻園”參展,接待游客285萬人次,占花博會接待游客總數的三分之一。展會結束后,“海韻園”作為兩市友好的象征讓渡給臺北市政府,在臺灣各界與民眾中傳為美談。 <br />
<br />
上海臺北雙向對飛形成“滬臺一日生活圈”。2010年6月14日,上海虹橋機場與臺北松山機場正式實現雙向對飛直航,形成了便捷的“滬臺一日生活圈”,為臺商、臺胞往來上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目前,每周往來上海與臺灣的航班達176班次。 <br />
<br />
滬臺各領域交流合作亮點紛呈。“上海戲曲季”赴臺巡演、“滬臺新聞界論壇”、“海峽兩岸醫務合作研討會”、“上海海峽杯書法大展”、“舞動青春、唱響未來”滬臺學生才藝交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研討會”、“滬臺民間論壇”等品牌活動成功舉辦,涵蓋文化、藝術、教育、新聞、醫療、學術等眾多領域,使滬臺交流合作更趨專業化、系列化、縱深化。 <br />
<br />
記者: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中,上海將如何開拓創新、進一步擴大與臺灣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br />
<br />
姜平:當前,兩岸關系正在不斷開創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展望下階段的對臺工作,上海將緊緊抓住機遇,從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出發,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密切滬臺全方位、寬領域、大格局的交流合作,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br />
<br />
首先,進一步鞏固基礎,發揮優勢,實現滬臺交流合作新跨越。根植于大陸經濟、社會、文化蓬勃發展的堅實基礎,進一步完善合作平臺、加強特色服務、營造良好氛圍,深挖潛力、開拓創新,推進滬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跨越。不斷完善跨部門、多層次的網絡化協作機制,強化工作合力,發揮滬臺交流平臺優勢、合作品牌優勢和上海城市綜合資源優勢,為做好臺胞臺商服務、各領域合作交流等工作提供保障。 <br />
<br />
其次,進一步加強扶持,突出重點,促進滬臺經貿合作良性互動。繼續加大工作力度,認真落實促進滬臺經貿合作的各項政策措施,一如既往為臺商傾情服務,幫助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大力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總部發展和產業升級,積極扶持惠利臺灣農漁民的入島采購項目和滬臺農漁業技術合作項目。同時,切實加強對臺資企業和臺胞權益的保障。 <br />
<br />
第三,進一步開拓創新,乘勢而上,促進兩岸同胞情感交融和對中華文化認同。注重統籌運用好長久以來兩地交流交往積累的充沛資源,鞏固機制、延續品牌、增強實效,努力保持和發展當前滬臺交流的良好態勢。不斷適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形勢和滬臺各領域交流合作向深層次邁進的新要求,從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開拓新思路、謀劃新舉措、探索新載體,以中華文化為紐帶,積極推進滬臺交流合作,進一步增進兩地民眾的感情,為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不懈努力。 (中國臺灣網、上海市臺辦聯合報道) </p>
編輯:郭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