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在哪里?請舉手!”在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上,臺灣創業導師蔣岳蓉和臺下臺灣學子互動,呼吁他們到大陸創業。她說,青春不能“留白”,臺灣青年應當走出舒適區,不要總是“小確幸”,要有大夢想。“大魚應該游向大海,而非安逸地待在魚缸。”
千崗連接臺青
這場內容精彩的兩岸青年東湖論壇,是第十五屆湖北·武漢臺灣周系列活動之一。武漢臺灣周由國務院臺辦、湖北省政府和武漢市政府共同主辦,此前已累計吸引臺資1500億元,今年再度吸引包括800名臺胞在內的上千位兩岸人士齊聚一堂,共話“共享合作”。
這800名臺胞中,青年是主角。他們中不少是專程打“飛的”而來,或是為創業就業,或是為求學求職,希望在大陸找到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我從事保險業,這一行在臺灣已經飽和了,而我剛了解到,武漢這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想趁年輕出來闖闖。”于是,今年7月剛畢業的23歲呂品萱,來到“我選湖北·千崗迎臺青”專場招聘會現場,謀求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這是武漢臺灣周的又一個特色活動,初步預計3年內為臺灣青年提供約1000個就業實習崗位。崗位中既有年薪不低于45萬元的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也有月薪5000元至10000元的普通職位,行業涵蓋信息技術、交通及節能產業、生物醫藥及器械、金融服務產業、科研與教育等多個領域,以滿足臺灣青年的求職和實習需求。
湖北省臺辦專門成立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為到湖北打拼的臺灣青年提供政策咨詢、資訊服務和業務引導。貼心的服務目前已經吸引500多名臺灣青年到湖北實習就業,其中在大學任教的臺灣老師80多人,創業的140多人。
千萬工作資金
這些鼓起勇氣的青年,嘗到了“愛拼才會贏”的滋味。戴著黑框眼鏡、長相略顯呆萌的鄭博宇就是其中之一。當初抱著“就算在天橋上貼膜,我也要留在北京”的堅守和不懈的努力,這位1986年出生的臺灣男孩,終于成長為首鋼基金創業公社總經理、臺灣的明星創客。他在兩岸青年東湖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經歷,給很多同齡人帶來鼓舞。
“年輕人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未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訴求,希望有一個能夠施展才華展現人生價值的空間,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無論在大陸或在臺灣都是一樣的。”海協會會長張志軍看到了兩岸青年的激情、干勁,對未來成功的渴望,他到論壇現場鼓勵說,希望臺灣青年走出“小確幸”,開闊眼界,把自身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強盛結合起來。希望兩岸青年加強交流合作,彌合差異,增進了解,攜手打拼。
湖北為此盡可能地提供便利條件。在武漢臺灣周前,湖北剛剛公布“惠臺62條”措施,包括單列臺灣青年工作資金1000萬元,加大臺灣青年創業基地、就業示范點及輔導中心的建設力度;臺胞在湖北生活,沒房子的可申請公租房;臺胞及其家屬,享有與湖北居民同等的醫療衛生服務待遇;在湖北生活的臺灣老人,憑老年人優待證,可以免費進入公園、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和場所等。“讓廣大臺企、臺胞在湖北投資有安全感,發展有成就感,生活有幸福感。”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在武漢臺灣周開幕式上承諾說。
把根扎在大陸
組織臺灣青年在鄂實習活動的鄂臺青年交流協會秘書長蔡孟凡介紹,實習期結束后,有七成的臺灣年輕人希望能繼續留在湖北工作。“各級惠臺政策出臺后,無論是專業人士考證就業或落戶,都能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對臺灣青年扎根大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臺灣青年對到大陸創業很期待,很有熱情。”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蔡秉憲建議,可以通過求學、就業、創業“三步曲”,提升創業成功率,更好地融入大陸。同時,兩岸青年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通過真誠交流,達到心靈契合。
在與大陸同胞交流、共事的過程中,臺灣青年也逐漸為自己贏得口碑。今年6月,湖北大學一次性引入3名臺灣教師,使該校臺灣教師人數達到7人。該校人事處副處長唐良敬說,臺籍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讓人印象深刻,“對傳統文化作品有深入了解,敬業精神很強”。
武漢臺灣周上的活動遠不止這些,還有關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基層交往等內容的各式活動近20項,“中部臺資企業合作發展論壇”“鄂滬臺資企業合作洽談會”“鄂臺職工技能交流”“海峽兩岸殘障事業南湖論壇”“鄂臺家庭聯誼活動”“臺灣村里長進社區”……“有對接,有情感,講實效,接地氣。武漢臺灣周已經成為一個有質量、可持續的讓鄂臺兩地相互了解,合作共贏的平臺。”有學者這樣評價說。
[責任編輯:李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