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看四川】品三國文化:武侯祠與錦里風情街
中評社四川走親采訪團第一站抵三國圣地美譽的成都武侯祠參訪(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國臺灣網11月4日四川訊 10月23日中評社四川走親團抵達成都后,首個參訪點即為以三國文化著稱的武侯祠博物館與錦里風情街。
三國文化與時俱進,舌尖上的四川讓人過足嘴癮,風情街盡展民俗風情......
三國圣地武侯祠:三國文化與時俱進
走親團首站來到武侯祠博物館。武侯祠享有“三國圣地”的美譽,也是全球三國文化粉絲的朝圣之地,每年除大陸游客外,也吸引了不少臺灣地區和日本、韓國的游客。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營運與時俱進,除了致力文化保傳承之外,也大力推動將三國文化與科技、社會教育及觀光結合。讓這座千年歷史的君臣合祀祠廟,與網路、手機、文創都有了最時尚的結合風貌。
在導覽的詳細解說下,走親團走訪了漢昭烈廟、武侯祠和惠陵等區域,對三國文化有了系統了解。
副館長何紅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成都武侯祠肩負三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營運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著重突出三大特色。一是武侯祠作為“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正開展全國各地的三國文化遺址調查工作,將把各遺址據點串聯成聯盟,推動以三國文化為核心特色的歷史研究、文化傳承、文創開發及觀光旅游等;二是通過連續12年舉辦“成都大廟會”等文化活動,結合四川民俗、花卉、燈組、三國文化等內容,推動文化觀光,臺灣知名的電音三太子也曾受邀跨海展演。2012年、2013年,廟會活動也曾移往臺灣的臺北、高雄等地舉辦,相當受到臺灣民眾歡迎;三是力推三國文創產品,目前已推出科技三國文創商品,透過手機圖文掃瞄,就可以看到動畫簡介及互動游戲。不僅如此,三國文化還與網絡訊息相結合,推動智慧化圖書館,建立三國資料數據中心,方便各界查詢,這項工作預計今年底完工。 目前,成都武侯祠的微信官網已有30多萬名粉絲,微信官網就能提供免費的語音導覽,讓民眾可可選擇聆聽現場導覽解說,或從手機直接播放導覽來參觀。未來也計劃要推出“英雄三國”的大型劇幕,打造成都的文化娛樂特色。
中評社四川走親采訪團團長、臺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表示,三國是兩岸共同的文化,對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結合歷史、文化、教育、科技、文創、娛樂的努力與成果表示敬佩。 三國文化是兩岸聯系的重要一部分,臺灣學術界也有許多學者專家對三國的歷史文化議題累積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期待兩岸在三國文化上能夠多交流、腦力激蕩,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能夠赴臺展演近年努力的各項成果,讓兩岸文化交流更深入、更長遠。
錦里風情街:三國味、民俗風與街頭小吃
相對國內很多舊瓶裝新酒的人造商業街,以“錦里”命名的這條街完全是草根的、本土的。街道建筑融入了三國文化主題,眾多商鋪皆以三國元素命名,同時,街中還留有三國歷史遺跡區,在品味美食的過程中,還可參觀上千年的古建筑。
穿行于古街,仍可見保留了部分清末民初的古建筑,經翻新后的商業街餐飲名小吃區、府第客棧區、特色旅游工藝品展銷區錯落有致,吸引大批游客蜂擁于此。距不完全統計,錦里街每年接待游客可達800萬人次。
除了有各式讓人食欲大增的美食之外,整條街道民俗元素非常多,不時能看到傳統老手藝人、捏泥人、轉糖畫兒、以及各式各樣的剪紙和花燈籠。
最吸引眼球的,還是成都的人民嬉鬧松弛的精神狀態。其中,露天的一整排座椅和坐在上面閑適無比享受“掏耳朵”的市民吸引了走親團的注意。為客人服務的“耳垢清理專家”們頭帶頭燈,循著光線,全套“掏耳朵”的工具輪番上陣,被掏耳朵的人,表情“復雜”,是一種說不出的“痛”快。程序最末,“專家”們拿出一個長長的銀色夾子,在客人耳廓周圍輕彈,發出清脆響聲,通過振鳴遠離,給耳朵做“按摩”!大家無不感嘆,生活在成都,好一番悠閑自得、安然自在。
如果你是一枚吃貨,又唯獨鐘情街頭小吃,那么“錦里”也是絕對不可錯過的美食天堂,說它濃縮了“舌尖上的成都”,絕不為過!在短短的550米場的街道上,茶館、戲樓、酒肆、手工作坊、工藝品攤點、美食小鋪應有盡有,四川特色的各種名小吃無不一一被網羅其中,讓每一位游人流年忘返,過足嘴癮。
坐在“錦里”品美味,“川妹子”自然也成為“飽口福”同時的另一道風景。自古川渝出美女,早聽人說,“濕潤的氣候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把成都美女養得像玉一樣溫潤”......事實上,四川出美女也確實為世人所公認,有報道稱,中國美女最多的省市之一,就包含川渝地區。
據資料記載,錦里源于蜀漢時期,錦里即錦官城。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于夷里橋南岸道東邊起起文學,有女墻,其道西城,故錦宮也。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后即以錦里為成都之代稱。(中國臺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何紅英向中評社四川走親采訪團簡報博物館 的發展營運概況(中評社 趙家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