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14日在銀川舉行。臺灣《觀察》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紀欣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14日在銀川舉行。臺灣《觀察》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紀欣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基礎討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及挑戰,并指出,盡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路途依然多艱,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也無須悲觀。
紀欣指出,過去一年,兩岸關系在政治層面上有幾項重要發展,但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面臨考驗。經濟方面,盡管綠營政治人物仍在罵馬英九“傾中賣臺”,但事實上臺灣的經貿政策至今不夠開放,也受到政治因素干擾。
紀欣說,蔡英文所說的“傾中影響臺灣經濟的自主性”,根本是一個假議題。如果要談經濟自主,臺灣首先應該降低對美國的依賴。全世界所有國際的產品及人員都可以來臺灣,只有大陸的資金及人員來臺至今受到嚴格的管制,兩岸連正常化都未達到,何來“傾中”?
紀欣認為,臺灣經濟改革開放的腳步難以推進,主要卡在“立院亂象”、“媒體亂象”、“街頭亂象”三方面,這三個亂源如繼續下去,臺灣經濟將陷入更衰敗的危機。
除此之外,紀欣認為這一年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并無重大進展,兩岸文化基礎有待加強,“文化可以強國亦可促統”。
社會基礎方面,紀欣認為,爭取民心是兩岸關系的重中之重,也是當前和平發展及未來和平統一的充分條件,但社會基礎始終是兩岸關系中最弱的一環。她從青年分享兩岸和平發展成果和統派勢力亟需壯大方面談論如何加強兩岸社會基礎,指出,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沖擊,臺灣經濟惡化,工資過低,這些迫使青年人向外尋找機遇,大陸就是最好的就業市場。
紀欣表示,兩岸命運休戚與共,兩岸關系決定著臺灣的前途,臺灣政治人物及人民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并尋求合情合理的解決之道。“盡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路途依然多艱,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也無須悲觀。”
她進一步解釋其原因指出,第一,大陸絕對有意愿、有決心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第二,臺灣不少選民對藍綠政治人物有雙重標準,這使得“不可能賣臺”的綠營政治人物上臺后,反而可以大方概括承受前朝所取得的兩岸和平果實,甚至可以無所顧忌地開啟政治對話;第三,兩岸政經實力差距日益擴大,臺灣民眾必須務實地面對現實生活,這使兩岸經貿合作、人民往來停不下來,只能往前走。(完)(記者 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