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是大陸廈門和臺灣金門兩地實現“小三通”的第15周年,15年來,“小三通”在兩岸關系的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間接促進了2008年的兩岸“三通”成為現實。目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小三通”仍然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949年以前,金門與廈門曾共屬一個生活圈,兩地居民在經濟貿易和生活交流上來往十分頻繁。而1949年之后,兩地被分隔開來,使兩地居民生活非常不便,金門民眾要到隔海相望的廈門,往往需要多次轉機,耗費了大量時間,費用也比較高。因此,自1993年起,金門和馬祖兩地的民意代表不斷向臺灣當局提出希望與對岸的廈門和蒲州建立溝通的意愿,至2001年,兩岸“小三通”終于正式實現。
在“小三通”實現初期,臺灣當局對“小三通”進行了諸多的限制,但隨著金門碼頭、渡輪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臺灣在積累了一些經驗后也放寬了對“小三通”的限制。臺灣民眾不僅可以到對岸的廈門,也可以通過“小三通”渠道去往福建之外的大陸城市。“小三通”為臺灣的民眾節省了大量的轉機時間和金錢,降低了臺商們在重大節日回臺的難度。至此,“小三通”成為了臺灣與大陸之間一個非常重要往來管道。
在2008年兩岸實施“大三通”之后,“小三通”對于促進兩岸民眾交流往來的作用仍然在不斷發揮。在2001年“小三通”開始實施階段,通過“小三通”往返兩岸的人數只有2萬人,到2015年則為155萬人,累計這15年期間往返人數則達到了1300萬人。所以,即使在實現“大三通”之后,“小三通”依然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和功能,也是目前兩岸人民之間往來不可或缺的渠道。
在“小三通”實施之后,金門、馬祖逐漸開放大陸民眾來當地旅游,出現了較好的五星級酒店及免稅商店,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15年以來,“金馬”民眾生活逐漸得到改善,這是基于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的前提,也是一個對兩岸民眾都有利的結局。(臺灣資深媒體人林則宏)(實習編輯張詩怡)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