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坪上,這個用稻草扎的泰迪熊是張恭賓的創意。是鐘寅攝
西進登陸早已不是臺灣農民談論的新鮮事兒了。到大陸淘金的人多了,要闖出一片天,得有核心競爭力才成。53歲的林云飛,已經在四川西充的一個村莊里扎根數載,提出要打造大陸“有機農業第一村”。他哪來那么大的口氣?從臺灣桃園到江蘇“淘寶”的張恭賓,將租賃到的土地種成草坪。當地農民不解——一畝地能產不少糧食,大片土地改做草坪多浪費?!在福建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臺農愛喂漫山遍野的茶樹“喝”豆漿,這是為啥?都說臺灣農民有絕活。他們是靠什么絕活在大陸立足生根?且看他們的故事和故事里“三板斧”的秘密——
培育“寶地”種有機
53歲的林云飛畢業于臺灣嘉義大學農經專業。為了實現他的大陸“有機夢”,林云飛2010年舉家遷往四川西充鳳鳴鎮雙龍橋村,一心一意挽起褲腿當起了農民。
他在考察中發現,西充當地的空氣和水質非常適合發展有機農業,但土質卻讓人撓頭——雨天成爛泥,晴天硬得像石塊,沒啥養分不說,重金屬等還嚴重超標。臺灣農會的專家來看過后,建議他直接放棄。但犟脾氣的林云飛選擇了堅持。他起早貪黑蹲田坎背泥巴,挨個地塊做檢測,隨后開始了整整3年的土地復育工程。
“第一年種花系,次年十字花科蔬菜,第三年栽豆科類,不斷改良土壤。”林云飛說。跟4000畝土地“斗”了3年,奇跡出現了——原來硬邦邦的土地在波斯菊、芥藍和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已變成富含有機物的“寶地”。
3年間,僅整地和改土就花掉1000多萬元。但林云飛從未讓任何農產品進入市場,而是不惜打碎成肥。“我不心疼不后悔。”林云飛說,做有機是做良心,園區所有農產品將進行歐盟認證,消費者糊弄不得。他在臺務農多年,熟稔日本和美國加州的有機村商業模式,而大陸有機農業搞得較好的地方也考察過。知己知彼,他心里有了底氣,提出要打造大陸“有機農業第一村”。如今,土壤改良工作完成,林云飛果斷邁出了量產步伐。
當年筑巢引鳳的西充林業局長嚴昭裕,也成了林云飛的“粉絲”:“這是我見過的最實在、最講品質、觀念最先進的農民。他用他的理念、技術和執著,影響、改變西充的有機農業的未來。”有人說,面對大陸有機亂象層出不窮,林云飛這個外來“和尚”執著地念著有機“真經”,其專業態度和市場遠見,都值得尊重和學習。
不種糧食種草坪
“等到花期來臨,這里會遍布薰衣草,水池里用石頭疊成心型,還有荷蘭風車和稻草人。”從臺灣桃園來到蘇北小鎮淮陰的農藝專家張恭賓,想把臺灣偶像劇《天國的嫁衣》和《綠光森林》中的景色“復制”過來,將他們的農場變成婚紗攝影外景地和農業創意觀光園。“我們的種法你們肯定沒有看過。”張恭賓的語氣頗為自豪。
在臺灣,農場并不單純生產和販售作物,而是將營業重點放在休閑旅游、景觀上。張恭賓從臺灣帶來的麥稈菊,不僅可以作為觀賞花,還可成為DIY工藝品的材料。“麥稈菊是臺灣的品種,采下來就是干花,小朋友可以用保麗龍(一種塑料)刻出動物造型,再用麥稈菊做插花。”不僅如此,張恭賓還將大量的土地做成草坪,本地收來的秸稈扎制成泰迪熊和招財貓的造型。
當地農民不解,一畝地能種不少糧食,這么大片土地做草坪多浪費!?張恭賓說:“人們來這里,品嘗我親手做的玫瑰奶茶,吃臺灣甜瓜,小孩子可以在草坪上玩耍。我想把這種生活方式帶到淮安,而不是簡單地種菜賣菜。”
類似張恭賓這樣的臺農,其思維和理念如同鯰魚,“攪活”了這個蘇北小鎮。淮陰區碼頭鎮鎮長吳軍濤介紹說,碼頭鎮本來有個釣魚場,盈利方式單一,開了幾年就經營不下去了。近兩年,經營釣魚場的老板看到臺商農場大受啟發,修葺了小木屋、垂釣臺,“這幾天正準備重新開張。”當地人也覺得臺灣同行的想法很新奇,主動找上門來,如今五六十位當地農民吃上了“臺灣糧”,成為了這里的員工。下一步,張恭賓還準備跟當地農科院校合作,將“臺灣經驗”悉數傳授。
茶樹“喝”豆漿的“秘密”
福建漳平的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里,漫步茶山,滿目蔥翠,除了清幽的高山茶香,茶園里竟還有一絲淡淡的豆香。這是怎么回事?
原來,這是臺灣農民在給茶樹澆灌“豆漿”。李志鴻是第一個將這項技術引入永福的臺灣農民。他的“豆漿”加工廠,坐落于種滿奇花異樹的山頂,廠房附近,有機肥堆成了小丘。李志鴻介紹說,“豆漿”是由新鮮黃豆添加生物益菌、紅糖等發酵制成,稀釋后通過噴灌設施接引到茶山各處,再由人工澆灌茶樹根部,一年澆灌近十次。剩下的黃豆渣也是上好的有機肥,可再為茶樹提供“營養大餐”。
李志鴻解釋,添加了生物益菌的“豆漿”可以充分分解有機質,給茶樹提供易于吸收的植物性高蛋白氨基酸。經“豆漿”澆灌后,茶樹不易得病,而且葉片會更加肥厚,可采周期也由原來的六七天延長到十多天。而制作出來的茶葉,滋味、香氣均明顯提升。更重要的是,生物益菌能夠抑制病菌、凈化土壤,可將對土地的污染降到最小。
臺灣在發展農業科技方面,相較大陸有著顯著的優勢,比如豆漿澆灌技術就源自臺灣。然而由于臺灣人多地少,個體農場面積多在100畝以下,山地水利系統也不完善,無法實現大面積噴灌。“豆漿”制作好后,若以人工肩挑手提的方式澆灌,其成本比“豆漿”還貴。
在永福,茶樹可以規模化種植,茶山上都建有密集的噴灌系統,這樣一來“豆漿”灌溉就能夠大面積施行。臺灣茶協會理事長張連發看到此景,曾感慨道:“用‘豆漿’澆灌茶樹,是臺灣農民做夢都想做卻做不成的事。臺灣茶葉發展的瓶頸,正好都是大陸茶葉的優勢所在。”
手攜科技利斧,結合在地化優勢,李志鴻們在大陸發展得風生水起,開辟出一片嶄新的園地。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