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生態茶園采茶。 郭碧燕 攝
曾武賓(右)在跟工人講解采茶要領。 郭碧燕 攝
中新網漳州5月17日電 題:臺商登陸種茶的“加減法”:加的是精細,少的是擔心
作者 郭碧燕 吳慧蓉 余丹
“制作好茶的‘秘訣’,就是給茶園做‘加減法’。”說起制茶,人們不得不提福建安溪鐵觀音與臺灣凍頂烏龍。在福建漳州南靖縣船場鎮,臺商曾武賓把在臺十多年的種茶經驗“移植”大陸,辦起生態農場。
從南靖縣船場鎮驅車往山上的坑頭村方向行駛,穿過一片半原始的森林,再經過40多分鐘的崎嶇山路,到達海拔近1000米的山頂。臺商曾武賓600畝的生態農場就“藏”在這里。
采摘:加人工成本,減機械運作
2008年,在臺灣做茶葉買賣十幾年的曾武賓在朋友的介紹下,將臺灣軟枝烏龍品種移植到坑頭村,這一守便是7年。
“手工采摘,一芽二三葉,這是我對茶葉采摘的基本標準。”曾武賓對茶葉種植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每逢采茶季,都要對茶工千叮嚀、萬囑咐,保證茶青原料的均勻度和高嫩度。
曾武賓告訴記者,臺灣與大陸茶緣深厚,一百多年前,福建制茶技術就已傳入臺灣,豐富了臺灣的茶葉品種。
經過多年發展,臺灣茶機技術相對精致成熟。在曾武賓的生態農場,90%的制茶設備都來自臺灣,這些投資上百萬引進的烘干機、炒青機、搖青機等先進設備,在精細化制作上令人嘆服。
在采摘方面,曾武賓卻堅持不使用采茶機。“采茶機雖然效率高,但采得參差不齊,不好制作,沒辦法達到做好茶的高要求。”曾武賓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奧妙”,他寧可多花幾倍的人工費,聘請了二三十個工人手工采摘,也要從源頭上把關,確保茶葉品質。
施肥:加有機肥料,減農藥殘余
源自臺灣的蜜香紅茶可謂“身嬌肉貴”,是各個紅茶品種中唯一先天性要求有機種植的茶類。它的鮮葉原料要求有小綠葉蟬的噬咬,在制作過程中,小綠葉蟬分泌的唾液與茶葉中的多酚和酶物質發生奇妙的反應,才能產生特殊的花蜜芬芳。為了保證小綠葉蟬的繁殖,茶園嚴禁使用任何農藥產品。
“茶樹絕對不能噴農藥、激素,只用深海魚精、花生、黃豆、蘑菇廢料等有機肥,以及臺灣研發的植物萃取防蟲液。”曾武賓說,每年冬季是茶園施加有機肥的最佳時間,一次5萬元的成本比普通肥料高出不少,但產出的優質茶青會散發出花蜜香氣。
曾武賓每年都會邀請臺灣的專業農技人員過來,現場檢測茶葉和土壤,保證茶園98%的土壤呈中性,這樣更有利于茶樹生長。
由此,去年春季,雖然曾武賓農產里的蜜香紅茶一季產量不足1000公斤,但量少質優,批發價一公斤達1200元-2000元,市場供不應求。
管理:加植被覆蓋,減茶樹面積
如今,站在群山之巔眺望曾武賓的生態農場,這里的茶山已經不僅僅是被喬木、灌木“戴帽、穿鞋、系腰帶”,茂密的森林植被將層次分明的茶園環抱其中,一排排綠樹把茶園分區塊隔離開來,成為制作不同茶葉的天然分界點。
“別人承包茶園都是滿山茶樹,盡可能多種多產,我是寧可減少茶樹種植面積,也要保留五分之二的天然灌木。”曾武賓說,今年年初他在茶園套種了2000多棵日本櫻花、針柏等名貴樹種,這樣種茶才有利于保持水土,而濕度高、霧氣大的環境,又能為茶園提供充沛的養分。
“到時我想在櫻花樹下飼養一些梅花鹿,既可以吸引游客來觀賞,又能給茶園的整體環境加分。”在曾武賓的造景“藍圖”里,這些綠化工程還只是起步階段,他希望在三五年后,茶園能“搖身”變花園,形成茶、花、果、木和景觀一體化的休閑場所。(完)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