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年快速發展形成全新局面 法治助推兩岸經貿合作機制成型
兩岸經貿關系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局面。尤其是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相關文件的簽署,兩岸經貿關系的正常化、制度化步伐加快,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逐步成型。這在進一步增強兩岸經濟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整體能力的同時,也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貿易依存度不斷提升
兩岸貿易基本上是在1979年大陸對臺政策調整之后逐漸展開的。1987年,臺當局的大陸政策也發生根本性轉變,對兩岸交流的限制逐漸放松,兩岸貿易與投資快速增長。而在2002年,隨著兩岸先后加入WTO,兩岸之間的經貿壁壘進一步打破,兩岸經貿關系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據統計,2002年兩岸貿易總額首次突破400億美元大關,達446.7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中,大陸向臺灣出口65.9億美元,自臺進口380.8億美元。截至2002年底,累計兩岸貿易總額達2679.3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426.3億美元,自臺進口2253億美元,臺灣成為祖國大陸第四大貿易伙伴,大陸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同時,兩岸經濟貿易的依存度不斷提高,臺灣外貿對兩岸貿易的依存度已達到16.5%,而大陸自臺進口也已占大陸進口總額的13%。
2008年,島內再次出現政權更替,“臺獨”政權垮臺,兩岸經貿關系進一步密切。特別是2008年底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期待實現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兩岸可以為此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為今后擴大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兩岸經貿關系也進入一個全新發展的階段。
其間,雖然受到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沖擊,兩岸貿易總額在2011年仍達到1600.3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為351.1億美元;自臺灣進口為1249.2億美元(商務部統計數據),而據大陸海關統計,臺灣已成大陸第3大進口來源地(占有比重為7.21%),臺灣是大陸第9大出口市場(占有比重為1.85%)。而據臺“財政部”統計,2011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為1240.5億美元,已占臺出口總額的40.2%,自大陸進口額為452.8億美元,占臺進口總額的比重為16.1%。
雙向投資局面出現
1979年之后,島內企業雖對大陸投資已表現出深厚興趣,但因受臺當局的嚴格限制,臺商對大陸投資基本處于零散隱蔽狀態。直到1987年臺對大陸正式開放之后臺商對大陸投資才迎來一個嶄新局面。1990年代前中期,島內工商界更出現了“大陸熱”。后來,雖歷經李登輝“南向政策”、“戒急用忍”以及陳水扁的“有限開放、積極管理”等政策干擾,但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熱情不減。
據統計,2002年大陸新批準臺資項目4853家,合同臺資金額67.4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39.7億美元。累計至2002年年底,大陸共批準臺資項目5.57萬個,合同臺資614.7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331.1億美元。當年,臺資已在大陸吸收的境外投資中排第四位,如果加上經第三地(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等)的轉投資,臺資在大陸吸收境外投資中應列第二位,約占吸收外資總額的20%。
而到馬英九上臺后,因其采取“開放的兩岸政策”,臺商對大陸投資更出現穩步增長的局面。截至2011年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85772個,實際利用臺資542億美元,臺商對大陸投資已基本涵蓋大陸經濟的全領域。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臺資在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占4.6%。
兩岸投資的另一亮點是,臺“經濟部”于2009年6月底正式開放陸資企業赴臺投資,打破歷年來只有臺商赴大陸單向投資的局面。不過,由于李登輝、陳水扁長期視陸資為“洪水猛獸”,馬英九當局對陸資也采取緩步開放的做法,目前仍維持“采正面表列”的方式,到2011年底,陸資赴臺投資正面表列項目總計才247項。
正因此,陸企對赴臺投資也采取了謹慎試探的做法,到2011年年底,臺累計核準陸資200件,金額約1.75億美元。但是,2012年出現了陸資對臺投資的高潮。據臺“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數據顯示,2012年1至4月,臺核準陸資件數為42件,較上年同期增加35.48%;投(增)資金額逾1.0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29.55%。累計開放陸資以來,臺灣方面累計核準大陸赴臺投資件數為246件,核準投(增)資金額計2.8億美元。
而兩岸產業合作在2008年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后也有了初步成果。ECFA兩岸產業合作工作小組已達成共識,未來每年兩岸將輪流舉辦產業合作論壇,并決定成立LED照明、無線城市、低溫物流、TFT-LCD和電動汽車等5個產業分組進行專業洽談。未來將繼續優先在雙方的重點發展產業中選擇合作項目,促進兩岸產業和投資合作均衡發展。照此,兩岸今后必將能營造更開放、友善的產業發展環境,進而創造兩岸合作商機、鏈接跨國企業,并攜手進軍國際市場,進行全球布局。
金融合作進入新階段
由于金融業本身的特殊性及敏感性,臺當局長期對兩岸金融交流合作采取管制政策。19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陸臺商的強大需求,具臺資背景的協和銀行與華一銀行在寧波與上海開業。但直到2001年6月,由于兩岸加入WTO在即,加之臺商的壓力越來越大,臺當局才被迫正式開放島內金融業赴大陸開放辦事處。2003年12月,臺當局又開放赴大陸旅行經商的島內民眾每次可攜帶不超過6000元人民幣入境。2005年10月,開放金門馬祖地區金融機構試辦新臺幣與人民幣現鈔兌換業務。
而與臺當局被迫小步推進不同,國臺辦于2005年9月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關于支持臺灣同胞投資企業發展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后者承諾在5年內向臺資企業提供300億元人民幣的開放性貸款方案。2006年7月,國臺辦與華夏銀行簽訂“支持臺資企業發展合作協議”,后者承諾5年內向臺商提供20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量。
2008年臺灣政權更替后,兩岸金融合作也進入全新階段。當年7月,臺當局推出“人民幣在臺灣地區管理及清算辦法”,規定島內民眾每次可兌換2萬元人民幣,初步實現人民幣在臺的自由兌換。2009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正式開啟兩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新階段。當年9月,兩岸金融合作諒解備忘錄(MOU)簽署,并自2010年生效。2010年6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簽署,作為早期收獲清單的重要內容,兩岸金融業承諾相互適當放寬銀行、保險業等金融服務業準入條件。2012年8月,兩岸又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將在備忘錄生效之日正式建立,為兩岸貨幣清算的“直航”鋪平了道路。
正是在兩岸金融合作不斷走向正常化機制化的情況下,目前大陸共批準10家臺灣銀行機構在大陸設立分行,其中臺灣銀行上海分行已開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而大陸的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已在臺成立分行,招商銀行與建設銀行也已在臺設立辦事處。在證券期貨業部分,已有13家臺灣證券商赴大陸設立25個辦事處,兩家投信事業赴大陸設立辦事處,另有1家投信與大陸證券業者合資申設大陸基金管理公司。在保險業部分,臺已核準9家臺灣保險業赴大陸地區參股投資,其中6家已營業。
旅游業的雙向良性發展
雖然大陸對島內民眾登陸旅游早已全部開放,但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的過程則顯得較為緩慢。直到陳水扁上臺后,臺當局迫于島內旅游業界的強大壓力,才將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分類處理,不過,僅允許長期居留海外或途經第三地的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大陸游客赴臺旅游的數量與品質。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后,正式開放了赴臺旅游。當年7月首批大陸旅游團抵臺。2011年,臺當局又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并于當年6月正式成行。目前,臺當局雖已對大陸居民組團赴臺的地域限制全部取消,但對個人游仍有地域限制,在人數上也仍有每日數量配額,甚至還有財力保證等要求。但不管怎么說,兩岸旅游已基本實現了雙向化的良性發展,并且增長速度驚人。
據臺灣觀光主管部門統計,自2008年7月臺開放大陸居民直接赴臺觀光至2011年12月底,大陸旅客赴臺觀光達305萬余人次。并且,陸客在2010年首次超過116萬人次,擠下蟬聯20多年的日本客,成為赴臺觀光旅人次最多的地區。今年以來,這種發展勢頭更甚。據臺“內政部”6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赴臺觀光客達196萬人次,與去年同比大增近4成。所有旅客中,大陸港澳地區總數達145萬、占49%,與去年同比增加42%;日本約61萬,僅占20%居次,同比增幅僅17%。
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在人數增加的同時,質量也大幅提升。據臺“陸委會”2012年初估,自2008年7月開放陸客入島觀光至2011年年底,按陸客在臺每日消費金額263.09美元、停留6.5夜估算,臺灣總共從陸客身上賺走50.59億美元的觀光收益。同時,受大量陸客到訪的刺激,島內基礎設施建設也有長足進展,僅在旅館建設方面,不僅過去的許多閑置資源(如“蚊子館”等)被激活,而且推動了不少新投資。
到2011年7月為止,陸客帶動的島內旅館投資金額達1808億元新臺幣。大批陸客的到來也給島內商業部門帶來無限商機。據臺“觀光局”統計,若從在臺購物花費看,陸客2010年的日均購物花費138.1美元(約新臺幣4100元),在所有入島觀光的旅游者中最高,無論是從量的方面還是從質的方面講,陸客都已成為臺灣觀光產業中最主要的消費團體。
此外,在兩岸經貿關系快速密切的過程中,兩岸之間的直接通航、通郵也在2008年實現,兩岸之間期待近30年的直接“三通”基本實現,在對島內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也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同時,需指出的是,兩岸經貿關系經過30多年的演變,尤其是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局面。臺資已為大陸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并正從大陸的快速發展中分享成果,而大陸也日漸成為島內經濟克服固有局限、迎戰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的重要助力。可以預期,隨著ECFA的進一步落實,兩岸之間的經貿關系必將更加密切,兩岸經濟聯手對抗世界經濟變局,共同迎接國際經濟新機遇的能力也必將更加強大。
當然,兩岸經貿關系更加密切的趨勢雖不可阻擋,但島內沿襲以往的“自我防護”意識,尤其是“臺獨”分裂意識仍是兩岸經濟關系進一步深化的重大阻力。同時,如何掌握世界經濟脈動,共同應對快速變化的國際經濟環境,尋找新的世界經濟話語權,也將考驗兩岸中國人的智慧。
(作者系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教授黨朝勝)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