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6月28日仙桃消息 23日,仙桃中星公司生產的電子陶瓷粉體新材料批量銷往臺灣。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趙中友介紹,此前,臺灣的電子陶瓷粉體材料一直由日本企業提供,中星進入臺灣后終于打破了這一壟斷格局。
“我們靠的是產品質量和適當的價格定位。”趙中友稱,公司開發的電子陶瓷粉體材料除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價格也比對手便宜一大截。
與此同時,中星的系列鈦產品高調進入貴州。僅遵義一鈦產業集團就定向買斷了公司40%的四氯化鈦,“下一步,將達到70%。”
火爆的市場讓中星贏得一份優異成績單:1至5月,公司實現銷售額8000多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0%,稅收增長65%。而在前年和去年上半年,中星公司卻經歷了“難熬的日子”。那段時間,受金融危機的深度影響,公司的銷售額幾乎是“自由落體式下滑”。
也是在那段時間,公司積聚力量,開始研發新產品,培植新的核心競爭力。公司攜手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固體物理粉體研究所等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開發出廣泛用于醫藥、電子、民用品、航空等領域的亞微米、準納米、納米級光電子粉體新材料,部分項目通過省級鑒定,所有產品實現了批量生產銷售,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代進口并出口創匯。
先人一步占先機。去年下半年以來,中星一直挽著自主品牌打天下,產品暢銷國內外。公司以銷定產,投入近億元,新上了2條生產線,年產四氯化鈦3萬噸,成為全國同行業的“龍頭老大”,邁上了產業高端,實現了生產與環保的良性循環。“如果不裝上科技創新這臺發動機,中星的今天將是另外的版本。”趙中友說。
創新無止境。目前,公司又投入1000多萬元,深度開發多層式陶瓷電容器等電介質新材料,放大新產品開發效能,形成“應用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的創新格局,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臺灣網仙桃市臺辦通訊員吳國慶)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