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江西南昌城郊的瓊山墓區,78歲的杜及峰手捧父親的遺像,62歲的杜耀忠手捧父親的骨灰甕,攜杜家四代30多位后人,來到母親墓前。中新社發 劉占昆 攝
12月12日上午,江西南昌城郊的瓊山墓區,78歲的杜及峰手捧父親的遺像,62歲的杜耀忠手捧父親的骨灰甕,攜杜家四代30多位后人,來到母親墓前。1949年至今,老兵杜俊卿與妻子謝鳳秀被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絕了62年之久,今日合葬,兩位老人終于“團圓”。
國民黨老兵撤退臺灣 一別竟成永別
杜俊卿1898年生于江西南昌,是國民黨少校軍官,曾隨國民革命第一軍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杜俊卿返回南昌,與家中童養媳謝鳳秀結婚,先后生育五子三女。
抗日戰爭時期,杜俊卿任南昌一軍械所所長,負責前線軍械的生產和供應。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撤退到臺灣,從此再也未能回到大陸見妻子兒女。1970年,杜俊卿在臺灣抱憾離世。
杜及峰近日到臺灣后方得知,父親逝世前神智已不清楚,但仍念念不忘回大陸。臨終那天,父親跑出醫院,最后倒在了去往車站的路上。
據杜俊卿的二女兒杜作禎(72歲)回憶,1949年的一天,父親告別身懷六甲的妻子謝鳳秀和七個子女,奉命隨軍械所遷往臺灣。杜作禎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己當時才10歲,但父親揮手告別的情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當時并未預料到,那一別竟成了永別。
未亡人苦等四十年 遺愿與夫合葬
“父親走后,我們一家失去了經濟來源,母親為了養家糊口,替人洗衣、做家務,還做過小買賣,硬是含辛茹苦地把我們幾兄妹拉扯大”,杜俊卿二兒子杜及峰回憶說。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海峽兩岸通信逐步恢復。1988年,杜俊卿的老部下涂家禮從臺灣寄來書信。謝鳳秀方才得知,丈夫已于1970年去世。
“我知道當時母親非常傷心,她苦等了父親近四十年”,杜及峰哽咽著回憶說,“但為了不讓我們難過,她從不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來”。
此后,杜家千方百計尋找杜俊卿的骨灰,但苦于信息不通暢,一直未能如愿。
1998年,謝鳳秀帶著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去世。“生時未能相守,死后一定要廝守在一起”,這位平凡的奇女子唯一的遺愿就是與她的丈夫合葬。
老兵62年后魂歸故里 與亡妻合葬
“2002年,我們了解到父親骨灰的確切位置。”杜俊卿的四兒子杜耀祥(66歲)說,“但當時找不到符合資格的臺灣方面的擔保人,無法前往臺灣,后來父親骨灰所在的墓地搬遷,就又斷了消息”。
2011年12月3日,由臺商林清池作保,在臺中市議員蘇麗華的熱心幫助下,杜及鋒、杜耀祥兄弟終于飛抵臺灣,前往大肚山納骨堂找到了父親的骨灰。杜氏兄弟當場老淚橫垂,泣不成聲。“伢(南昌話‘爸’),娘等您等得好苦啊!”
12月10日,歷經23年的尋覓,杜俊卿的骨灰在他去世41年后回到了故土南昌。
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杜及峰拉著一同接機的五弟杜耀忠(62歲),對著父親的骨灰甕喃喃道,“您終于回來了,您去臺灣時老五還沒出世吶。今天就由老五陪您到以前工作、生活過的地方轉一圈,看一看那里的變化”。
12月12日,老兵杜俊卿魂歸故里,與妻子謝鳳秀合葬。
“感謝海峽兩岸不斷發展的大好形勢,感謝海峽兩岸逐步實施的三通政策。”杜耀忠說,“我終于‘見到了’父親,父母也終于團聚了”。(作者 周宇斌 劉占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