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鎮遇見臺灣“瓷瘋”
新華網南昌9月24日電(記者趙博 沈洋)天青釉茶碗盛著金黃茶湯,溫厚圓潤的手感配以普洱“青餅”獨有的幽香,茶未及唇、心已沉醉……到劉欽瑩的工作室賞瓷品茶,不啻為仲秋午后最動人的體驗。
在名流云集的景德鎮,來自臺灣高雄的劉欽瑩算得上一介隱者。專心問茶、制瓷,被朋友戲稱為“瓷瘋”的他,過著自己平靜而豐盛的“瓷藝人生”。
伴隨縷縷茶香,面容清瘦、不善言辭的劉欽瑩仿佛打開了“話匣子”。“1998年,我第一次來到景德鎮,1999年,我又來過一次。每一次都被景德鎮久遠的陶瓷文化深深吸引。于是2002年,我決定——定居景德鎮。”
青花、青花玲瓏、粉彩、色釉……做仿古瓷出身的劉欽瑩,開心地汲取著景德鎮的藝術養分。“最讓我興奮的是,跑到臺北故宮看瓷器,只能看到它擺在那里的樣子,在景德鎮,我可以看到從打制瓷泥開始的整個工藝流程。”
背著數碼相機、騎著自行車,劉欽瑩幾乎跑遍了景德鎮的大小陶瓷作坊。“最先我在福田窯那一帶居住,學習制作影青釉,后來漸漸對泥料產生了興趣。于是我去瓷泥工廠研究采擷瓷石、水錐舂粉、砌成料磚的全過程,然后拿各種瓷泥回來,拉胚、上釉、燒成,觀察最終形成的色澤。”
“瓷器是泥土的蝶變。在我看來,真正的傳世之作所呈現的色彩,就是從泥胎里發射出來的。”指著墻邊滿滿一架天青釉、影青釉茶具,劉欽瑩仔細講解起來,“原始瓷石蘊含的微量金屬元素在制成瓷泥的過程中被氧化,與色釉相結合能形成各種各樣的色澤。這是景德鎮民間古窯早已掌握的技藝,也是不探究瓷泥本質的現代仿制瓷,燒不出古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