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改革的春風吹開對外開放的大門,蘇州的經濟脈動中,臺資一直是支強勁的血源。
上世紀80年代與鄉鎮企業合資的第一家臺企固然已不見蹤影,今天臺資經濟與蘇州一起邁出了轉型升級的堅定步伐;厥滋K州對臺經濟發展25年,萬家企業造就了中國第一臺資高地,臺資經濟也早已經成為蘇州經濟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第1家到10000家>> 臺資企業踏準蘇州經濟脈動而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1986年,吳縣東橋鎮長康路,蘇州華泰有限公司開張了。據《蘇州市志》載,這家主要生產化纖絲的合資企業是蘇州第一家臺資企業。當蘇州的鄉鎮企業率先打破計劃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束縛、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臺資也以與鄉鎮企業合資的方式,第一次出現在了蘇州的經濟舞臺上。
如今的長康路已屬相城區黃埭鎮。黃埭鎮文化站站長顧建男告訴記者,華泰公司早已破產,廠房也拆的拆、賣的賣,留下來的廠房如今是一家超市。長康路也已是一派商業街景象,沒有了昔年的機器轟鳴聲。
在長康路上悠閑逛街的人們,萬萬也想不到,腳下的這條路成為了蘇州臺資經濟25年輝煌的起點。
市臺辦副主任周永森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后期,第一批臺商來蘇州尋找商機,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采用的多是和蘇州鄉鎮企業合資的方式。到1991年底,蘇州的臺資企業中有70%的企業是合資、合作企業,為蘇州以后臺資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正是這第一批“開拓者”的到來,蘇州這座江南水城逐漸進入到正在進行產業轉移的臺灣企業家眼中。1993年,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入駐,蘇州臺資電子信息類產業迅猛發展的大幕就此拉開。而此時,蘇州也正大力實施外向開拓戰略,積極招商引資,借助外向型經濟來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這正可謂一拍即合、恰逢其時。
進入21世紀,臺資企業在蘇州的投資額更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增加,至2006年、2007年達到高峰,至今還保持著“日進一家,日進千萬”的增長速度。
近幾年,隨著蘇州外向型經濟從簡單的加工貿易開始向制造業“微笑曲線”的兩端轉型升級時,蘇州的臺企也從“曲線”的底端慢慢向高處爬升。正如蘇州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高國倫所說的那樣,蘇州臺商的商業活動,從未跳脫蘇州經濟構架之外。
經過25年的發展,蘇州臺企數量從1家擴展到10000家,臺企產業分工體系也基本形成了“沿路”、“沿江”兩大產業帶即以蘇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昆山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以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為主的臨江石化、鋼鐵、建材、食品等產業帶。蘇州臺資經濟初步形成了生產協作配套齊全、基地化生產、研發、制造、銷售同步發展的格局。
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 這是一支蘇州經濟快速發展生力軍
窺一斑而知全豹。
臺灣長興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陸的第一家子公司設在昆山,投資總額5300萬美元。這家名叫“長興化學工業(中國)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卻并非名字上的含義那樣作為長興化工在大陸的總部。長興化工掌門人高國倫告訴記者,這實在是個美麗的誤會。“最初來昆山建廠,并沒有想到此后會在蘇州乃至大陸其他地方設立更多的工廠,總覺得一個就夠了,哪里知道會發展得那么快。后來發現不僅自己的客戶都來到了蘇州或長三角,大陸市場也十分龐大,增資擴產在所難免!狈_長興化工在蘇州的“履歷表”:1995年到2011年的16年間,長興化工在蘇州建立了7家子公司。今年又有兩家子公司在建設當中,這樣一來,設在蘇州的“長興系”公司數量將增加到9個。目前公司的干膜光阻劑產量為全球第一,全球市場占率幾近40%,是全球最大的供貨商。
長興化工的成長史很大程度上能夠說明蘇州臺資企業的特點:投資規模大、產業鏈集聚、科技含量高。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蘇州10000多家臺企中,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超過2600家,超過1億美元的有60多家,超過10億美元的有5家。臺灣排名前20家的電子上市、上柜公司基本全部落戶蘇州;前十大筆記本電腦公司全部在蘇投資;十大IC 公司中有5家在蘇落戶。“滬寧高速上一堵車,全世界筆記本電腦就要漲價。”這是蘇州IT業的一句經典之語。經典之語背后,臺資經濟已經成為蘇州經濟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0000家臺資企業對于蘇州經濟發展的貢獻毋庸置疑。蘇州大學臺商投資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明認為,臺資對于蘇州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推動全市經濟增長、提升產業層次、加速技術進步、帶動對外貿易、擴大社會就業等多個方面。張明表示,臺資企業對蘇州的投資不僅僅是資本,更重要的是帶來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而基于較好的技術裝備水平和人員配備,臺企大大提高了產業生產效率,并促使產業內高新技術行業發展,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由于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大、生態保護好、產出效益高的規模型、龍頭型臺資項目落戶蘇州,帶動了各個新興特色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目前,明基、華碩、正新橡膠、富士康、仁寶電腦、緯創資通等知名臺企都在蘇州成立了研發中心。在全市129家市級以上外資研發機構中,臺資企業占41.6%。而在拉動就業上,萬家臺企創造了100多萬個就業崗位。
“親商、富商、安商”大環境>> 電博會就是對臺企服務“經濟升級版”
日前,臺灣地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電電公會”)再度公布中國大陸城市綜合實力“極力推薦”城市評比結果。昆山市連續四年榮登榜首,位列前十的還有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蘇州市區。這張榜單體現出的是臺商對蘇州政府服務和投資環境的高度肯定。
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大環境,是蘇州市各級政府工作人員共同的目標。無論是服務型政府營造公開透明、公平合理、高效低廉的投資環境,還是各級涉臺事務領導小組、臺辦、法院、仲裁委高效運行保障臺商合法權益,更有工商、稅務、海關、國檢、金融等部門為臺商提供優質、高效、低成本、全天候的服務,目的都是為了讓更多臺商放心到蘇州投資興業。
周永森跟記者開玩笑說,當蘇州臺企數量達到1000家時,他能夠走遍每一家企業,對每一家都很熟悉,而當臺企數量達到10000家的時候,按照每天走訪3家的速度,他需要10年才能夠將所有的企業走完。越來越多的臺商向蘇州聚集之時,是否也意味著對臺服務的方式要發生變革?
已經走過十年的電博會早已成為人們熟知的全國重量級電子產業博覽會,有無數企業通過它搭準行業脈搏,學習新興技術,因它的推動而成長。可又有誰知道當初市臺辦是借了別人的辦公室與臺灣電腦工會談成了合作,全部的經費也就只有700萬臺幣。
市政協副主席謝鳴,2002年時任市臺辦主任,回憶起當時創辦電博會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其時,正值大量臺資電子企業向蘇州高速涌進。新產業、新機遇,一直充當著調解糾紛、解決困難“老娘舅”角色的臺辦,從骨子里也感受到了那股經濟熱血的沸騰。
用經濟手段帶動對臺服務,這是謝鳴和同事們當時極力辦成電博會的初衷。于是,2002年,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電博會)應運而生。通過與臺北電腦工會的合作,他們共同成立了電博會專門展覽公司,由臺北電腦工會提供了一支成熟的運作團隊。
這是一個由政府搭建、企業運作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蘇州的臺商們有了一個展示的舞臺。謝鳴說,蘇州的臺企大多是生產型企業,當時很少有機會向同行業者展示企業的產品和發展,電博會給了他們這個機會。同時,這個平臺也是為產業鏈服務的,扮演著引商招商的角色,對長三角電子產業鏈的構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電博會只是一個縮影。這濃墨重彩的一筆背后凝聚的是蘇州政府部門不斷用創新的思維、方法,不斷審視自身、改善服務。面對蘇州臺企面臨的轉型升級“大考”,市臺辦主任韓衛說,我們將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