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雨花區在全省率先實施社區職能清理減負增效
制圖/王斌
長沙晚報訊(首席記者 李卓)一個彈丸之地的小社區,要掛84塊各類招牌,每天承接302項大小行政事項,每年經受72項區級考核;一個被稱為“小巷總理”的社區主任,每天從睜眼忙到天黑,需處理48類社區業務,為52項事務證明蓋章……如果你曾抱怨“小巷總理”沒空上門聽你嘮嗑訴苦,看看這組數字,就會明白他們其實有“蠻拼”。
昨日,雨花區在全省率先實施社區職能清理減負增效改革,將原來一個社區要承擔的558項事項大刀闊斧精簡至147項。“要將小巷總理還給小巷,減輕社區負擔,讓社區回歸服務居民的本位。”雨花區委書記邱繼興表示,今后凡不屬于社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上級部門不得隨意轉嫁社區,讓居委會騰出精力融入居民中,因地制宜開展個性化服務。
記者調查 蓋戳差點“蓋”出一場官司
社區負擔究竟有多重?昨日,記者就此調查了雨花區侯家塘街道侯家塘社區。侯家塘街道是雨花區首個試點社區職能清理減負增效改革的街道,早在去年6月,即提前啟動試點。
“都說社區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558項事項中,僅僅就蓋章一項,都讓社區不堪重負。”侯家塘社區主任周湘玉說,社區既無執法權,也無調查權,甚至不可能了解上萬居民的具體情況,要社區為各類瑣事證明蓋章,一個戳蓋下去,可能引來一堆麻紗。
去年,一名戶籍地在侯家塘社區卻常住望城區的男子,和妻子打離婚官司。他按法院要求,找到社區居委會要求開具戶籍地居住證明。按照慣例,周湘玉代表社區為其開具證明,不料卻險些吃官司。“證明必須有我們夫妻雙方簽字,現在我們還是夫妻,你們憑什么不經我同意就打證明?”不久,該男子的妻子找到社區大鬧,最終在做了大量調解工作后,收回證明,才平息風波。
在去年4月雨花區開展的“社區干部苦樂大傾訴”調查中,逾九成社區干部直陳社區轉嫁事項多、機構掛牌多、考核評比多、證明蓋章多、臺賬報表多五“多”之苦,其中證明蓋章多成了最令他們頭疼的事項之一。
改革瘦身 558項事項精簡至147項
為素不相識的居民蓋章,證明他一直打光棍;走街串戶推銷節能燈,推廣女性防癌保險……令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這些看似無厘頭的瑣事,一度都是社區分內職責。以侯家塘社區為例,這個才0.8平方公里的社區每年就要完成2000盞節能燈的推廣任務以及動員義務獻血40人的指標,一旦完不成,就面臨目標管理考核扣分。
雨花區這次率全省之先的改革,首先就拿這些轉嫁給社區的瑣事開刀。558項事項精減為147項事項,其中,將302項社區工作事項整合規范為65項;84項掛牌事項精簡為32項;48項業務操作系統精簡為31項;52項證明性蓋章事項精簡為14項;72項區級部門對社區考核精簡為5項。
昨日,該區還約法三章,公布了社區工作事項、社區限定性事項、社區掛牌、社區操作業務系統、社區證明性蓋章、社區考核等六張清單。明晰了社區承接事項和配合事項,其中社區承接事項以社區為責任主體,社區配合事項由社區需提供必要協助與合作,社區不為主要責任方。
今后,凡不屬于社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特別是限定性事項,區直部門或街道不得隨意轉嫁給社區。對確因工作需要,經批準由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進行。該區民政局副局長吳嵐告訴記者,清理精簡后,類似義務獻血這樣的事項都交由職能部門執行,社區只負責配合,再也不給社區下“拉人頭”的指標任務;而推廣節能燈這類涉及經濟和環保的社會事務,則交由社會組織或市場來解決。讓社區徹底從繁雜瑣事中解脫出來,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