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3月28日電 (記者 李志全)入村莊、訪農家、欣賞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臺灣《中華稅務日報》記者黃明生感嘆,大陸傳統的東西沒有丟,中原文化自信心的底氣越來越足了。
3月23日至28日,由河南省臺辦主辦的“探尋中原文化,傳承華夏文明”采訪活動,吸引了包括臺灣在內的兩岸30余家媒體參與。已是第5次到大陸采訪的黃明生說,“腳上沾著泥巴還是第一次。”
實際上,在以往臺灣媒體采訪的行程中,大陸方面為了凸顯重視,大多都是安排星級賓館、會議中心以及例行活動,看的是高檔的城市地標、發達的工業、抑或風景秀麗的旅游景點。
此行在河南,臺灣媒體深入到民權縣王公莊畫虎村,采訪農民“荷鋤弄丹青”的故事;在太昊伏羲定都的淮陽,了解被譽為“活化石”的泥泥狗的制作過程;而在開封朱仙鎮,圍繞著“年畫為什么用白紙”,臺灣媒體展開現場采訪;在平頂山寶豐的農家小院,農民魔術師的表演更是讓他們驚嘆不已。
臺灣《旺報》記者林美姿長期關注大陸財經,看農村、看農民、看民俗的采訪還是第一次。她說,“民俗文化看起來不起眼,但都有歷史在里面。”
“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民俗文化是很有興趣的,這在臺灣比較少見。”《臺灣新聞網》副總編輯蕭金龍說,這對他們以及下一代都很有啟發。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采訪都需要他們深入較為偏遠的農村、走訪農家,和以農民為主的傳承人交談。環境和條件同大城市相比,顯得異常簡陋。
特別是在柘城縣“泥人李”采訪中,臺灣媒體踏著鄉村土路采訪當地民間藝人李秀山,不少人腳上沾上了泥巴。談到興趣處,他們還當場拜師,跟著李秀山學起了泥塑。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李文輝表示,看民俗的東西沒有絲毫的陌生感,感覺這是我們本來就熟悉的地方。他說,民間藝術最可貴的就是傳承,兩岸需要更多的文化交流。
河南省臺辦宣調處官員說,舉辦這樣的采訪活動,旨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擴大河南知名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