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峽兩岸關公文化論壇 專家為河洛文化建言獻策
2016海峽兩岸(洛陽)關公文化論壇舉行。(圖片來源:洛陽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9月27日洛陽訊 9月25日下午,2016海峽兩岸(洛陽)關公文化論壇在洛陽市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共論關公文化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為河洛文化的傳承發展建言獻策。
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敬林出席論壇并致辭說,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洛陽)關公文化論壇,是兩岸同胞溝通親情、加強交流的重要文化橋梁,開辟了一個增進互信、融洽感情的重要平臺。關公文化所包含的“忠、勇、仁、義”等品質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通過交流探討“關公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展現與弘揚”這一主題,為深化兩岸文化溝通、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本次論壇備受兩岸專家學者關注,臺灣大學經濟博士、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后邱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朱熹第26代嫡孫朱高正,臺灣前“立法委員”、土城市市長盧嘉辰,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高有鵬,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所所長張新斌等參加論壇,共收到專業論文26篇。論壇上,數十位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圍繞關公文化的新價值與新含義、關公文化對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及關公文化與中國財富文化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進行主題發言。
邱毅強調要重視關公文化、擔當社會職責。關公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關公文化可濃縮為4個字,即:“忠、義、仁、勇”。“忠”是對中國特色和中國品牌的認同,只有忠于品牌、質量、信譽,企業競爭力才會增強。“義”是合作的起點,只有守信義,企業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本注入。“仁”是仁人愛物,企業應有社會責任感,個人應愛企業、愛家庭、愛自己。當前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勇”的體現。“忠、義、仁、勇”缺一不可,我們需重承諾、守信義,擔當企業與個人的職責,勇于創業、創新。
朱高正說,我們研究關公文化,重在傳播關公文化,弘揚傳統美德。關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忠”“義”二字。“忠”是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價值觀念和思想準則。今天,我們更需要“忠”,為國家事業而“忠”,是當今時代的要求。在傳統文化中,“義”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洛陽是關林所在地,關公文化對河洛文化也有深遠影響。傳播關公文化,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高有鵬認為中國的財富文化,離不開關公文化。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有許多內容與財富文化相關。從漢到宋,中國的財富文化之所以選擇關公文化,是因為人們逐漸對財富的追求有了新的理解。尤其到了宋代,人們選擇關公文化,正源于其文化內核中對忠義、誠信、責任的呼喚。時至今日,我們的財富文化一樣需要關公文化的熏陶,摒棄一些丑惡的行為,使我們的市場經濟和財富文化更加健康,也使關公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中國臺灣網、洛陽市臺辦、關林管理處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