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第一排左五)和參訪團成員在北京臺灣會館合影留念。(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北京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和參訪成員座談交流,分享感悟。(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臺灣網9月14日北京訊 (記者 郜利敏)燥熱夏季,黯然消退;秋高氣爽,悄然而至。在北京最舒適季節里,受北京臺聯之邀,臺北市臺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總干事聯誼會一行20余人于9月8日來到北京,開始5天京津參訪之旅。
參訪期間,參訪團成員參觀了360集團、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OBE互聯網創新園,感受北京經濟發展,體驗“互聯網+”魅力;參觀故宮、恭王府等名勝古跡,領略北京歷史底蘊。另外,參訪團團員于9日搭乘高鐵前往天津,參觀了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等文化名人故居,學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容。
漲知識 在北京看“中國盧浮宮”百工坊
參觀紫禁城,感受“一入宮門深似海”惆悵;觀賞恭王府,領略庭院深深的靜謐;攀爬長城,點贊古人偉大智慧;走訪798,感受文創力量迸發;參觀北京百工坊,探秘“中國盧浮宮”;制作京劇臉譜,領略傳統文化奧妙……
“北京,我來晚了!”團中年齡最小的蕭婷文第一次到北京。在臺灣經營綠境藝廊的她對被譽為“中國盧浮宮”——百工坊印象最深刻。在百工坊的非遺講堂上,她傾聽傳統工藝美術的歷史和具有宮廷藝術特色的“燕京八絕”的璀璨文化,了解各種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背景和制作過程,領略古老技藝獨特的創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之后又親身體驗了手工繪制京劇臉譜的活動,感受匠人精神和非遺技藝的魅力。
她說,這次只是初次邂逅北京之美,下次將深度暢游北京,并已規劃好自己的行程路線——逛北京胡同,覽北京博物館,識北京習俗,交北京朋友……
同樣,來自臺灣花蓮縣的60余歲張國訓也是第一次到北京,“百聞不如一見,我這個老頭長見識了。”只有來到這里,才能真切感受到這座古代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城市,所散發出誘人的魅力。他遺憾地說,應該早點來北京看一看,走一走。
“只有真正踏上大陸的土地才會了解大陸現在的發展情況,沒有踏進來就不會了解大陸已經不是原來的大陸。”作為本次參訪團團長,臺北市臺澎金馬同鄉會會長李榮堂表示。
開眼界 在北京感受“互聯網+”魅力
初秋北京城,陽光透過樹蔭,散發著色彩斑斕的光暈。初到北京,團員謝秀慧就迫不及待體驗了共享單車的魅力。掃碼、解鎖,騎著橙色的摩拜單車,暢游798藝術中心,52歲的她臉上洋溢著青春笑容,嗅著的空氣里都多了一絲絲初戀的甜味。
“互聯網+”在北京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舉起手上鏤空雕刻的紅色鐲子,她說這是在百工坊通過微信掃碼付款購買的。這次旅程,她不僅體驗了共享單車,也享受了微信掃碼付款的便利,觸摸互聯網+的神奇魅力。她也成為了團員羨慕的對象,紛紛向她“取經”,如何與 “互聯網+”聯結。
其實,這只是互聯網+引領經濟、改變生活的冰山一角。12日,團員到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參訪交流,深入企業如京東方、OBE互聯網創新園等地,進一步探訪“互聯網+”時代下的產品開發及企業發展模式。
團員們紛紛表示未來是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大陸在這個領域已經跑到前列。各大企業也紛紛探索創新、創業、創投一條龍服務,協助年輕人創業,扶植中小企業,形成強大集聚效應,融合資源,共同前進。
在OBE互聯網創新園參訪中,在臺灣從事建設產業王鎮平說,看到大陸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前景,像大海一樣,深邃、包含,“海納百川”如是也。作為一個商人,看到新一輩創業者、企業家,感覺自己年輕活力也被煥發了。他已經和OBE負責人互留聯系方式,深入溝通,尋求合作。
他笑稱,北京真得有魔力,在這里“夢想終將變為現實”。
談感悟 京臺要多交流常聯系
2014年,北京臺聯首次舉辦臺北市臺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共同舉辦總干事聯誼會參訪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5屆,成功搭建了兩岸同胞交流平臺。 12日下午,北京臺聯相關領導和參訪團成員舉行座談會,大家親切交流,分享彼此感受。
“一回生,二回熟。”作為已經連續4次參訪的團員鐘立川終于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隨著參訪交流的深入,他發現彼此間交流話題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距離越來越近。
在座談會上,來自臺北市屏東縣同鄉會的秘書長郭信福表示,自己已經參加5次聯誼會交流,每次他都會做筆記。看著這一次次交流記錄,他感觸頗多。他說,大家借由良好的溝通管道,所建立的厚實情誼,著實具體呈現了“兩岸一家親”的同胞愛。
北京市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表示,大陸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有誠意,有誠心,出實招。據悉,北京市政府即將出臺新一批涉及臺胞就學、就業、創業等惠臺政策及措施,便利臺胞在京生活和工作。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王蘭棟說,希望透過兩岸基層民眾交流,“你來,我往”增進了解,加深友誼,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發揮更大作用。(完)
參訪團成員參觀被譽為“中國盧浮宮”百工坊,并學習繪制京劇臉譜。(北京臺聯供圖)
參訪團成員參觀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參訪團成員參觀北京臺灣會館。(北京臺聯供圖)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