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農交會開幕當天,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前排右二)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前排右一)陪同下前往臺灣展區關懷慰問臺農臺商。臺商李志鴻(左一)介紹福建臺創園展區情況。(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8日昆明訊 (記者 郜利敏)“大陸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市場,臺灣有現代農業種植的技術和經驗,兩者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合力打造兩岸農業新品牌”。正在參加第14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簡稱“農交會”)的臺農謝江得在接受中國臺灣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作為黑龍江鶴崗五道崗臺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簡稱“臺創園”)的參展代表之一,已經在大陸投資農業近20年的他對在大陸深耕農業,以及兩岸農業的合作前景信心滿滿。
11月5日-8日,第14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昆明盛大舉辦,來自大陸26家臺創園的數十位臺商臺農帶著自家的主打產品亮相臺灣展區,集中展示了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累累碩果。
參展觀眾在福建臺灣農民創業園展區觀看。(中國臺灣網 劉暢 攝)
眾多臺農臺商青睞到大陸投資農業謀發展
在農交會現場,記者看到了這樣老中青三位臺農,他們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便陸續來到大陸投資農業,是眾多兩岸農業合作的代表縮影。
1998年,臺商秦廣政老先生來到泉州投資農業種植,主要以芒果、火龍果等水果為主,深耕大陸市場近二十年。除了故土情懷外,他看中了大陸的土地資源以及豐盈的勞動力。 2004年,臺農李志鴻來漳平投資茶葉種植,后入駐漳平臺創園,目前已擁有1300畝種植基地。
2012年,家族三代從事農業生產的臺商蔡志陽離開父輩,獨自來到漳浦創業。憑借臺灣農業種植的經驗和技術,蔡志陽帶領團隊發展種子育苗,打破了從臺灣運輸育苗的很多常規流程,經過四年的基礎培育和技術開,終使種子育苗可在不同地理環境下都能進行培育種植,如今,已取得不小的成績。
這三位,只是到大陸投資農業的代表之一。隨著大陸經濟和市場的發展,兩岸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臺農臺商選擇到大陸發展農業,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發生著相應變化,合作模式也由以臺灣為主向雙方互相交流轉變。來大陸投資發展農業也成為了很多臺農臺商到大陸投資的一大選擇。
李志鴻告訴記者,選擇到大陸種茶,一是因為臺灣土地私有化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局限了臺農在當地的發展,大陸資源更豐富。其次,茶文化屬于兩岸民眾共同的中華文化,茶葉最大的市場就在大陸,從長遠看,大陸市場更廣闊。而且當地政府出臺了很多惠臺政策,吸引了大批臺商臺農到大陸發展。
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鴻鼎農場工作人員向顧客介紹產品。(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兩岸農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這次農交會,蔡志陽帶著適宜云南、四川等地種植的果苗參展推廣。四川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雨成生物種植事業部總經理賈強專程趕來與蔡志陽接洽技術合作事宜,雙方計劃合力推動樹葡萄、黃金果等水果在內陸的種植。
技術,如今已經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必備條件之一。臺灣在發展優質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積攢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技術,值得大陸農民、農企學習借鑒。
來自四川攀枝花臺創園的“你好自然”公司創始人谷總曾專程到臺灣學習火龍果的優良種植技術。在農交會上,出自其公司基地的火龍果品質得到消費者的高度認可,參展觀眾駐足品嘗,稱贊不已。該公司負責人稱,這主要得益于臺灣的優良技術。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的周向陽博士,致力于海峽兩農業研究。他這次也來到農交會觀展,表示兩岸優勢實現互補,整合資源,就能最大程度融合兩岸農業產業的發展,達到共贏。
“習洪會”給臺商臺農吃了顆“定心丸”
第14屆農交會開幕當天,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陪同下前往臺灣展區關懷慰問臺農臺商,令大家特別感動。
自蔡英文上臺后,兩岸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令在大陸的臺商臺農隱隱感到一些憂慮,為兩岸和平發展前景擔憂。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曾明確表示,“兩岸開展經濟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國共兩黨要積極發揮交流管道作用,推動擴大兩岸經貿往來,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擴大兩岸中小企業和農漁業合作,擴大基層民眾參與面和獲益面。“
這一振奮人心消息,給很多在大陸創業,以及期望到大陸發展的臺農臺商“穩了心”。秦廣政感慨道,“習總書記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一掃臺農臺商憂慮之情,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此次農交會參展的產品更具創新性,品質更優,銷售火爆。來自臺創園和島內的臺農臺企紛紛表示,他們對兩岸農業合作發展前景信心滿滿,“臺灣農人的第二春天在大陸”,希望兩岸農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好。(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