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師馮藝超“憂饞畏饑 解味人生”講座在興義舉行
合影(圖片來源:黔西南州委統戰部)
中國臺灣網8月20日訊 近日,由黔西南州的金州國學讀書會主辦,主題為“憂饞畏饑 解味人生”的講座在黔西南州興義市開講。主講人是來自臺灣政治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退休教師馮藝超(學生尊稱呼為馮公),他從飲食文化入手,展示了饕餮大餐,讓聽眾對日常飲食有了新的了解和感悟。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在代表不同菜系的各色卡片上寫好菜名,每日清晨用抽簽的方式從不同菜系中抽取卡片,這是馮公決定每日做什么菜的獨特方式。臺灣作家簡媜出版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中,特別提到了她在馮公家里吃飯的神奇經歷,并寫道:“我心目中最會做菜的男人叫馮公……我平生也吃過不少什么苑什么樓的廣式飲茶,從未嘗過這么精彩的。”
之后,馮公介紹了“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從與“吃”有關的成語俗語,到《論語》、《孟子》、《禮記》等傳統經典中與吃有關的句子,從飲食三字經到中國八大菜系,馮公總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性為“色香味意形”五品,飲食除了生理需求的實用功能之外,也蘊含著情感依存性與藝術象征性。
最后,馮公展示了自己做的各類菜肴點心,并現場教授了觀眾泡菜、水果冰沙、果醬、千層蛋糕等食物的制作方法。隨著現代生活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點外賣、下館子等方式解決吃飯的問題,通過本場講座,現場約80余位觀眾不僅僅了解了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同時也更加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通過用心做好每一餐方為對美食的尊重。
據了解,馮藝超是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師。研究專長是古典詩歌、志怪小說、飲食文化等。著有《唐朝與吐蕃和親之研究》一書及《子不語》研究相關論文;編撰有《人倫修養系列之凡圣》、《人性善惡系列之陋習》二書,并先后在報刊雜志開辟“字里人生”、“筆畫人生”、“字里乾坤”、“一字見章”等專欄,經常到祖國大陸開展學術交流,為兩岸開展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臺灣網黔西南州委統戰部通訊員 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