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聚焦希望田野 攜手共話鄉村振興——“百年圓夢 豫來豫好”兩岸媒體聯合采訪活動綜述(下)
兩岸企業攜手助力當地百姓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離不開企業的力量,兩岸企業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投身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在做強做大的同時,時刻不忘初心,承擔社會責任,迅速調整工作重心,主動對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比較突出的幫扶成績。
南陽藥益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研制、銷售為一體的特色民營企業。企業產品達12個系列100多個品種,年加工原材料6000余噸,帶動附近村民30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調研。在南陽藥益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方面要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也要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把就業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兩岸記者們到藥益寶公司生產廠房,參觀了包裝工作臺、艾柱工作臺、艾條卷制車間等,不時詢問艾制品的研發過程、生產效率和應用功效,并親身體驗由艾葉制成的“輕松貼”等產品,連連稱贊其舒緩肩頸的效果。
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決就業。藥益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查洪付說:“我們企業帶動帶動周邊種植、加工、銷售、物流、包裝印刷、快遞、機械制造等幾十家企業的發展,帶動附近村民3千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帶動162戶村民開展艾制品銷售為主的電商業務,年交易達1.2億元,為當地名優特農產品走向全國開辟了銷售新渠道。”
產品展銷臺前,艾葉制成的“輕松貼”吸引大家紛紛上前體驗。“貼在脖子上熱熱的,對舒緩肩頸很有效。”臺灣TVBS電視臺記者陳韻雯說,自己小時候生病時就吃中藥,現在也經常使用艾灸理療,中醫藥產業大有可為。
任以芳說,“由于工作原因需要經常操作電腦,肩頸總是不舒服,來到南陽試用艾灸貼后感覺脖子熱熱的很舒服,非常喜歡!”當她看到倉庫里堆滿的存放三年的艾草,非常有感觸的說:“聽鄉親們說,過去艾草被視為沒用的野草,現如今成為當地致富的‘黃金草’,當地人正是抓住了自己的特色,致富路越走越寬!”
賴錦宏說:“小小一株艾草,帶動當地發展,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幸福草’,成了當地產業扶貧的‘富民草’,讓南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艾鄉’!”
參觀結束后,兩岸媒體人連連稱贊,也用實際行動表達著對中醫藥的認可和對艾制品的喜愛,每個人都拎著大包小包采購的產品滿載而歸。“我一定要帶回臺灣給家人和朋友用。”臺灣自媒體人王晨懿說。
兩岸記者還來到了臺資企業東裕(桐柏)精密金屬有限公司。東裕公司以生產不銹鋼、碳鋼、合金鋼閥門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產品主要銷往美國、日本等地以及大陸石油、化工、制藥、多晶硅等多種行業。
兩岸記者采訪東裕公司總經理黃亞慧(圖片來源:河南省臺辦)
談及選擇落戶桐柏縣的原因,東裕公司總經理黃亞慧說,“一方面正好趕上桐柏縣的優惠招商政策,另一方面這里具備完善的一條龍生產條件”。
在南陽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吳桂榮看來,東裕公司入駐當地17年來,不僅緩解了地方就業壓力,還實現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最終目的,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黃亞慧介紹說,東裕公司現有員工200余名,其中95%為桐柏本地人,還包括5名殘疾人士和7戶體弱多病的貧困戶。
“每月拿到手有5000多塊錢。”在包裝車間忙碌的候姓工人說,他是附近的村民,在家門口不僅能照顧家還能賺到工資。
“疫情發生后,企業生產經營收到影響,好在當地給予公司出口退稅、疫情期間社保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等,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黃亞慧介紹說。
在河南惠臺政策和境外客戶理解的雙重加持下,東裕公司確保了外銷訂單的出口。黃亞慧介紹說,今年下半年業績已在逆勢增長。截至8月,公司已實現銷售收入近8000萬元,其中出口總額5600萬元,預計全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
賴錦宏說:“東裕公司看好大陸市場,未來會繼續擴大規模,這都基于大陸強勁的需求。”
兩岸記者還來到了臺資企業盛德來公司。2019年,臺資企業盛德來茶葉發展有限公司落戶浉河港鎮桃園村,致力于信陽夏秋茶深加工,利用信陽的優質茶葉資源,引進臺灣的制茶專利工藝,經過生產加工,把信陽茶制成信陽烏龍茶、信陽紅茶、信陽綠茶3種茶葉,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地。
兩岸記者觀看茶葉制作過程(圖片來源:河南省臺辦)
兩岸記者實地探訪了盛德來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廠區,一路觀看采摘之后的茶葉,經歷從日光萎凋、搖青、炒茶,到揉茶、干燥、除梗的復雜工序,從而生產出將臺式烏龍茶制茶技術和信陽茶葉進行有機結合的“信陽式”烏龍茶。
過去,茶農每年只能采摘芽尖,做一季春茶。公司董事長付偉說,現在,曾經荒廢閑置的夏秋季青葉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采摘期也延長到秋冬季。不僅拉長了信陽茶產業發展鏈條、提高茶葉附加值,茶農的經濟收入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企業出口年創匯500萬美元左右,當地茶農年增收2500萬元左右。
當得知茶廠從開工建設到試生產只用了近半年時間,來自臺灣的媒體人們稱贊不已,“信陽有好的投資環境和很高的辦事效率,又給臺企很大扶持,這為臺灣企業來信陽投資打了一個很好的樣板。”
賴錦宏說:“盛德來把臺灣特殊的工藝加入到我們這個信陽毛尖茶里頭來,我覺得這兩者融合真的是絕配。我在喝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遠比在臺灣喝臺灣的烏龍茶還要好喝,然后他還能夠外銷到日本,外銷到俄羅斯,去賺取外匯,我覺得真的是挺棒。我要把這個部分讓更多的臺灣人知道!”
臺灣00后自媒體人蔡如瑜16歲就隨母親來大陸經營茶葉生意,信陽毛尖讓她回味無窮。“我愿意做豫臺之間的橋梁,把信陽毛尖介紹給更多臺灣朋友。也希望有機會請大家品嘗臺灣高山茶。”
“河南最近發布了很多惠臺政策,特別是在農林方面給予臺商很多實實在在的優惠,如對臺青創業進行補貼。”臺灣自媒體人王晨懿說,她覺得河南鄉村大有可為,將推薦更多臺青到河南廣袤的農村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中新社記者李貴剛說道:“河南省的惠臺政策對臺資企業的幫扶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一個月前出臺的河南省‘農林32條實施意見’對盛德來公司幫助更大,相信臺企會越做越好,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原文化名片架起兩岸文化交流橋梁
中華文化永遠是兩岸溝通的橋梁。海峽兩岸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文化是相通的。血緣相親、情緣相融、文緣相承、無一不使兩岸人民間存在著天然的親和力與相互交流的強烈愿望。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三國文化以其厚重底蘊、磅礴氣勢和深遠影響,成為許昌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成就了許昌今天的文化優勢。
兩岸記者來到許昌曹丞相府景區,該景區在原曹操大營和辦公遺址上恢復重建,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經過多年建設,已經成為漢魏故都許昌一張亮閃閃的旅游名片。
運用光影、四維動畫等多種現代技術手段,帶給游人亦真亦假、穿越時空的新鮮體驗是曹丞相府的一大特點。“神童曹沖,幻影稱象”,演繹1800多年前的神童故事;大型電子翻書——《魏武帝注孫子兵法》,可在書本造型的電子屏上進行體感交互,達到逼真的翻書閱覽效果;地下藏兵洞再現用兵奇觀,夢回金戈鐵馬的三國時代。
參觀過程中,大家不時流露出對三國時代的神往,“童年讀《三國演義》小說,看三國題材的影視劇,后來玩三國主題的游戲,來到許昌卻能更深入體會到那段風云變幻的歷史。”自媒體人畢殿龍說:“許昌成為三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修建了灞橋、春秋樓、曹丞相府等。不斷提升三國文化的有趣性、參與性、主題性。”
在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醫圣祠內,凌霄掩映蒼柏,翠竹環繞藥草,彰顯出南陽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兩岸記者走入中醫祖庭,探尋以張仲景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魅力。
兩岸記者在醫圣祠合影(圖片來源:河南省臺辦)
步入醫圣祠大殿內,兩面墻上刻著張仲景《傷寒論》里的113首經方。《傷寒論》不僅演繹辨證論治法則,還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113首經方成為中醫的基本方。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源自中國古典醫籍的“三藥三方”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被多個國家和地區借鑒使用。
陳韻雯表示,“臺灣有很多人在做中醫,特別是這些年大家擁有了養生意識,使得中醫藥文化在年輕人群體中備受歡迎。”她希望兩岸之間能加強中醫藥文化交流,共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臺灣是有蠻多人希望到大陸學習中醫,兩岸多加了解會相互受益。”
畢殿龍說:“南陽能結合自身文化的特點,將張仲景中醫藥傳統文化作為城市名片,發揚光大,并和發展經濟,提升文化旅游品質結合起來。”
游乃蓓在石雕羊頭面前駐足,雙手沿著羊頭的輪廓輕撫,激動地說:“期望醫圣可以守護自己和臺灣的家人歲歲安康!”
蔡如瑜聽了張仲景的故事,驚喜地說:“原來大多中醫藥店都取名‘某某堂藥店’的緣故來自于張仲景,他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為了紀念張仲景,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把藥店取名為‘某某堂藥店’!”
兩岸記者還來到了司馬光故居,近距離聆聽“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司馬光生平展室內,講解員還為記者們講述了司馬光著述《資治通鑒》的故事。
畢殿龍說:“光山縣,作為司馬光出生地,大力開發司馬光文化,設立有司馬光故居、司馬光廣場、司馬光大道、司馬光小學、司馬光油茶園等。不但借用傳統文化叫響品牌,也讓傳統品牌因產品更加固化和響亮。”
蔡如瑜在司馬光砸缸的塑像前拍照留念,興奮地說:“塑像好生動哦,這原來就是小學課本《司馬光砸缸》的發生地,臺灣的朋友都來看看呀!”
王晨懿說:“這次能夠有機會來到河南,我非常高興,河南人非常熱情,鄉村發展很有特色,景色優美,美食也超級好吃,我一定要宣傳河南,讓更多臺灣青年到河南創業就業生活!”
五天的行程,河南鄉村的澎湃圖景、小康路上的幸福生活給兩岸媒體人留下深刻印象。兩岸記者們邊走邊看、邊聽邊想,聚焦各地區脫貧攻堅好的做法和成效,注重講好脫貧故事,展現出彩河南。截至目前,兩岸媒體共發表各類稿件或視頻100余件,稿件和視頻轉發分享瀏覽量突破千萬,進一步向兩岸同胞呈現了河南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和美好未來!(中國臺灣網、河南省臺辦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