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長期關注我國房地產業發展的北京執業律師李勁松,根據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及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房地產相關數據,對沒有征收到位的土地增值稅作出分析測算,結果發現,自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繳未繳的土地增值稅總額超過3.8萬億元。
房地產行業的暴利顯而易見,坐享土地紅利、樓市紅利的房地產商,當然應該責無旁貸地繳納暴利稅。但事情的真相是模糊的,有律師便指出:房地產商們習慣悶聲發大財,在享受暴利的同時,在轉嫁了稅款之后,并沒有及時繳稅,這些滯留的稅款光是每年的利息都是一筆巨額的數字。但又有任志強及時跟進,指出報道此事的媒體“愚蠢無知”,房地產商們根本沒有欠稅。孰是孰非,依然撲朔迷離。
其實,此次媒體的報道并沒有問題。報道當然不能有偏向,但報道可以忠于客觀事實。既然有律師通過研究、分析材料發現,房地產商存在欠稅的問題。那么,對于媒體來說,他們自然可以報道這個客觀的事實,將其傳播出去,使之成為議題。在報道的過程中,媒體不是先知先覺者,他們有可能無法完全搞清事實,他們要做的只是真實地反映。即便所報道的內容存在偏差,這種偏差也是采訪對象、報道對象帶來的,媒體不需要為此負全責。所以,即便任志強覺得內容失實,也不必苛責媒體。媒體需要負把關責任,但媒體無法洞悉全部。
如此說,并不是認為律師的見解是絕對正確的,媒體的做法是完全客觀的,也不是認為任志強又有些信口開河,而是基于媒體報道的特點以及議程討論的屬性,對問題的討論提出建議和期待。
一方面,媒體不是全能的智者,媒體要做的只是客觀地報道,如果媒體沒有實際的惡意,出現一點偏差沒有問題,反正報道不是一次性的,在媒體的自我修正中,事實總會水落石出。另一方面,議程討論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方的觀點和立場不盡相同,這也沒有關系,議程討論本來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如果事實是能夠厘清的,局部是可以達成共識的,議程討論就可以算得上高質量。所以,沒有必要在議程討論的開始便電光火石,把話說死——道理是可以慢慢講的。
當然,房地產商欠不欠土地增值稅是一個可以而且應該厘清的事實判斷。這與房地產商貪不貪婪,誠不誠信的價值判斷不同。之所以各方的判斷出現偏差,最大的原因可能不是有人居心叵測,刻意抹黑,而是各自統計、計算、判斷的方法不同。這在事實判斷中經常出現——雖然判斷對象是一個具有唯一性的事實,但是,因為掌握的數據不同,判斷的方法各異,再加上可能出現的誤差,最終的結果也就大相徑庭。這樣的情形,在討論之初出現并不是壞事,它至少給社會提供了更多思考的角度。這些角度也未必都是合理的,但也能夠輔助我們更好更真實地接近事實。
因此,期待媒體的報道可以繼續跟進,各方的意見可以激烈交鋒。以便在一段時間之后,共識可以達成,真相可以清晰。到那時,房地產暴利稅的繳納情況就不能再是一筆糊涂賬。(李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