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共享員工”幫助臺企解決用工難題
中國臺灣網5月8日淮安訊 5月3日,30歲的紡織工人尹海霞的“五一”假期還剩1天。這對她來說是少有的事。往年,因為廠里訂單緊,她的“五一”假期都在車間里過。尹海霞所在的江蘇康乃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為全球3000多家高端酒店生產織品。今年受疫情影響,2月下旬公司復工時,訂單不到平時的三成。3月初,尹海霞返廠了,訂單還沒恢復。復工卻無法達產,巨大的人力成本讓企業面臨困難。
疫情讓住酒店的人變少了,卻讓“宅家”買電子產品的人多起來。康乃馨廠區幾公里外的淮安達方電子有限公司,專門生產筆記本鍵盤。復工后訂單增長了50%,用工缺口達千余人。公司找地方部門、勞務公司,專車發往西部,把能來的工人都接回來了,還不夠。
為解臺企和工人的燃眉之急,淮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嘗試推動共享用工:緊缺的企業向富余的企業借工人,人社部門居中監督,三方簽訂借工合同。工人的社保還在原單位交,工資也可由原單位代發。這樣,人就可以流動起來了。
尹海霞成為公司借出去的幾百名員工之一。住著公司的房子,拿著公司發的錢,卻天天到另一家公司去上班。這是過去同行業單位來廠里借技術員時才有的情形。現在,尹海霞不僅要“走穴”,還要學習新技能、融入新行業。
3月,在一個廠里加工人造草皮;4月,到達方電子廠做產品查驗。“走穴”容易帶來不安定感,但因為社保關系沒變,尹海霞一直覺得很踏實:“我還是康乃馨的人。”
臺企和工人心里都踏實,還因為人社部門在合同里有明確約束:借來的工人和本公司的工人必須一視同仁、同工同酬。“共享工人能運轉起來,合同文本里得有許多精心安排。”淮安經濟開發區就業管理中心副主任陳金洲說,為避免異地用工工傷保險賠付難,合同特意將用工地址改成了借入企業的地址,萬一出現工傷問題,認定、理賠都有保障。
為了保就業,必須實現精準供需匹配,江蘇淮安市人社部門對當地的企業和工人進行了廣泛細致摸底,他們發現許多規律。比如,紡織服裝行業和電子行業的用工淡旺季可以互補。在此基礎上,淮安經濟開發區已經有10家企業簽署了共享用工的協議,2.97萬名工人可以根據企業需求在區域內進行調劑。
讓這樣的調劑變得更順暢,還要通過培訓把工人的技能基礎打牢。淮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峰認為,共享用工還有一大壁壘是企業培養工人不容易,怕放出去就再也回不來了。疫情也帶來了勞動關系調整和就業保障的新要求。將來,各類技能培訓普及了,臺企用工的成本將整體降低。(淮安市臺辦 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