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發現:齊魯文化&臺灣文化”海峽兩岸大學生記者研學營
參觀沂蒙紅嫂革命紀念館(來源:山東省臺港澳辦)
中國臺灣網8月8日訊 “我們會重聚的,無論變成什么模樣。”“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在位于青島西海岸的電影博物館里,來自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本科生李泫諭面對著銀幕中正在播放的《大魚海棠》,手持話筒為其配音。“我特別喜歡為電影配音,這種‘演’電影的體驗是與‘看’電影完全不同的。”她的配音也贏得了研學營成員們的一致好評,大家紛紛為她點贊。
參觀青島電影博物館,體驗VR場景
7月21-27日,“發現:齊魯文化&臺灣文化”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記者研學營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中國文化大學、成功大學、虎尾科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臺灣清華大學、金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福建工程學院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30位師生開啟了為期一周的體悟齊魯文化、交流兩岸文化之旅。
研學營是文化之旅,圍繞“體悟傳統文化 感受現代科技”“追蹤歷史古跡 感受沂蒙文化”“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我和黃河文化零距離”“電影文化與傳統書法”等主題開展,發掘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在一周時間里,兩岸青年學子共同走過五四廣場、啤酒博物館,體悟傳統文化、感受現代科技,到臨沂追蹤歷史古跡、感受沂蒙文化,走進孔子故鄉——曲阜,探尋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到東營與黃河零距離接觸,在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體驗電影文化,了解古代建筑。
愛國情懷,兩岸學子奮進新時代
“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沂蒙山區,沂蒙婦女們被歷史賦予了“紅嫂”的特殊稱謂。研學營成員赴臨沂參觀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追溯革命歷史,探訪紅嫂精神,體悟家國情懷。
“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 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隨著講解員的陳述,“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于、“沂蒙大姐”李桂芳等眾多抗日戰爭時期的紅嫂事跡逐一展現在營員面前。營員們看著滿墻的老照片和柜臺中的資料文獻,聽著抗戰期間發生在沂蒙山區里的感人故事,深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慘烈,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
“一個農家啞妻,無所畏懼,向正義敞開偉大的胸襟和心靈,用自己圣潔的乳汁喂救八路軍傷員,這種大仁大義和至善至愛、這份慈母柔情和愛國情懷,讓我久久不能平息。”臺灣高苑科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趙信杰在參觀時不禁眼眶濕潤了,他表示,戰爭年代里沂蒙老區人民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愛軍、愛國的崇高品格和精神最值得學習和發揚。
研學營在青島期間,前往青島德國監獄舊址博物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手銬、皮鞭、老虎凳、水牢……研學營成員看到陳列的刑訊用具時神情凝重,深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不知道有多少人曾遭受這番折磨,有多少戰士倒在血泊之中,有多少烈士為了建立新中國而貢獻生命,革命家李慰農、報人胡信之都關押在這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生舒麗珊說,“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發憤圖強。”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時間節點能夠與海峽兩岸學生共同參加研學營,我感到十分榮幸。”在學習、感悟革命先烈們的愛國情懷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生王宇鵬表示,“接過先烈們手中愛國精神的火把,肩負新時代祖國發展的重任,我們要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繼續艱苦奮斗、報效國家。”
齊魯之行,攜手賡續中華文化血脈
在王羲之故居,營員們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學習軟筆書法和拓印。來自成功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蔡侑廷在臨摹后,拿著剛剛完成的作品:“重握毛筆時讓我想起了小學時練習書法的場景,一定要把自己的書法作品帶給臺灣的小伙伴看看。”
觀看關城門、行拜師禮,研學營的營員們在曲阜真切體驗感受了儒家文化。來自臺灣清華大學的張宇和在參觀后感嘆:“之前只在課本上學習過儒家文化的相關思想,這次通過參觀孔府、孔廟、孔林,加深了對儒家文化精髓仁、義、禮、智、信的理解。”
穿漢服,學揖禮:兩手抱掌前推,身子前傾……共拜老師,共讀經典,營員們共同完成了莊嚴的拜師禮。來自臺灣清華大學的本科生莊佩庭表示自己不僅驚嘆于漢服交領右衽的獨特設計,也對儒家文化的精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今天的儀式很隆重,拜師禮上身著漢服讓我更有代入感,我們用莊嚴的儀式表達我們對恩師與父母的尊敬,能感受如此莊嚴的拜師禮,真是不枉此行。”
學習過儒家文化之后,營員們在黃河文化館通過參觀展品了解黃河流域的歷史,通過參觀甲骨文、編鐘、活字印刷等文物展品,了解黃河上、中、下游的歷史及人文特色,在黃河口濕地公園通過近距離考察了解黃河口生態的多樣性。來自中國文化大學的本科生黃大容在觀看壺口瀑布的動態影像時被其排山倒海的氣勢所震撼:“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參觀過程中,我了解到‘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文化。黃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財富。”
再續前緣,兩岸青年攜手向未來
回顧為期七天的研學營交流活動,營員們進行了三行詩創作,表達了“兩岸一脈相承,同根同源;兩岸青年有作為有擔當,同心同祖”的文化主題。來自臺灣清華大學的本科生吳亞璇寫下詩句:“兩岸莘莘學子聚石大,青島曲阜臨沂東營游,情誼長存共筑中國夢。”
兩岸青年一起經歷思想的交流碰撞,一起在文化之旅中享受齊魯文化的洗禮,一起交融兩岸青年追求進步的拳拳之心。一起用眼睛去看,用筆去記錄,用相機去定格,用文字去表達,用心去感受這一場思想、視覺、文化盛宴。
兩岸青年學子在加強文化交流的同時,兩岸高校也在努力搭建更加廣闊的平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分別與金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簽署校際合作協議,加強高校之間的溝通,推動兩岸文化聯系發展,增進兩岸青年學生的友誼和交流。金門大學副校長洪集輝提出:“能夠跨足兩岸、接軌世界的各種研學及交換生活動有助于增廣見聞,開闊心胸與志向,有利于學生今后進一步發展。”
“發現:齊魯文化&臺灣文化”海峽兩岸大學生記者研學營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主辦,自2017年起已經舉辦四屆,先后在山東、臺灣進行。研學營已經成為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了解研究齊魯文化和臺灣文化的良好平臺,為暢通兩岸高校間的文化交流,促進齊魯文化、臺灣文化在海峽兩岸廣泛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學營計劃在未來的2至3年舉辦4到6屆活動,繼續圍繞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黃河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沂蒙精神等主題,傳播齊魯文化和臺灣文化,加強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中國臺灣網、山東省臺港澳辦聯合報道)
海峽兩岸大學生記者研學營營員在孔廟城前誦讀《論語》(來源:山東省臺港澳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