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9月3日淮安訊 一年一度,應約而來。8月28日至9月2日,2018“臺灣·淮安周”在美麗的寶島臺灣舉行。活動密集、對接精準、深化合作,臺灣掀起了一股“淮安風”。伴隨著活動的推進,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未來也將在淮安開花、結果,為淮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唐道倫,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李森,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毅,市政府副市長顧坤等參加活動。
關鍵詞一:精準對接
“不搞轟轟烈烈大場面,‘化整為零’變成小分隊,精準開展對接合作。”活動中,姚曉東向臺商們介紹了今年臺灣·淮安周的變化。他表示,淮安周舉辦形式的轉變,反映出伴隨著淮安臺資臺企不斷積聚,淮安在臺商中越來越有名氣,淮臺合作交流要更加多元、更加精準,發掘更多“寶藏”、開拓更多領域。
淮安也的確名不虛傳。活動期間,傳來喜訊——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電電公會”)以“高質量發展迎商機”為主題,公布《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調查》報告,在“2018年中國大陸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淮安連續七年獲評臺商投資“極力推薦城市”。臺商對淮安更是贊不絕口。他們“現身說法”,對淮安優質的投資環境、營商環境、生態環境等予以點贊。
近年來,淮安始終把深化淮臺交流作為擴大對外開放、實現跨越崛起的重要戰略選擇,舉全市之力打造臺資集聚高地,形成了“千家臺企落戶、千億產值貢獻、千名臺商匯聚”的良好局面,獲批大陸唯一的臺資企業產業轉移集聚服務示范區。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設立臺資項目近1300個,總投資180多億美元,占據全市利用外資的“半壁江山”,匯聚臺灣著名企業20多家,淮臺合作產業門類更加齊全、產業鏈條更加完整,形成了從數量向質量的提升,是江蘇省長江以北知名臺資企業落戶最多的設區市之一,形成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臺資集聚新格局。
關鍵詞二:綠色發展
如今,堅持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已成世界潮流。在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淮臺合作懇談會上,就淮安推進綠色發展、推動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姚曉東與臺商進行了深入交流。
姚曉東說,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是一項大戰略。淮安作為江淮生態經濟區的重要板塊,正深入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突出“生態文旅水城”發展方向,注重揚長避短、厚植優勢、創塑特色,探索走好新路,全力加快建成江蘇綠色發展先行區。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有一份好藍圖。淮安正以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為牽引,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最稀缺資源、最寶貴財富,把綠色發展作為推動淮安跨越崛起“六大戰略”之一,下好規劃先手棋整體謀劃區域綠色布局,打好產業升級牌矢志推動發展綠色轉身,做足城市水文章充分彰顯生態水城魅力,積極探索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互動并進的發展道路,努力交出一份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淮安答卷”。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有一個強支撐。淮安專門出臺了《關于促進淮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施辦法》,推出58條舉措,致力為臺商臺胞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讓臺商臺胞順心、舒心、放心,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一區兩帶一樞紐”、101%優質服務、高鐵即將開通……活動中,淮安的發展潛力、發展優勢吸引了更多臺商的目光。姚曉東說,一系列的重大戰略在淮安疊加,為淮安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淮安的機遇更優、平臺更優、服務更優,衷心希望大家常到淮安走一走、看一看,衷心期待與大家共同創造綠色發展共贏新篇章。
關鍵詞三:深化合作
伴隨著臺資臺企的不斷集聚,淮臺交流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推動淮安與臺灣產業融合發展、臺企轉型升級、文化雙向交流,共同分享機遇紅利。活動期間,緊緊圍繞加快形成“四三三”淮安優勢特色產業體系,聚力實施“1+4”臺資產業發展計劃,尤其是聚焦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鹽化凹土新材料、食品四大優勢特色產業,淮安市開展了密集交流對接活動。
目前,淮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正迎來從零部件到整車、從分散到集約集群的跨越式提升,產業鏈加速集聚、產業群加速壯大的一系列關鍵要素已經具備,核心功能和比較性優勢正日益突出。活動期間,臺灣業內人士圍繞產業發展趨勢、產業鏈打造、科技研發等作深入交流,為淮安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大家對淮安新能源企業產業發展充滿信心。
半導體是現代科技的象征,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行業之一。近年來,淮安重點推進半導體產業創新發展,全力打造半導體產業新興高地。除了參訪企業之外,姚曉東一行還與30余家半導體產業企業共聚一堂,共話淮安產業發展。大家表示,淮安正在發展成為半導體產業重要集聚區。臺灣半導體產業走在行業前沿,淮臺攜手一定能夠共創美好未來。
兩岸文脈相通,人文相親。以文化為紐帶,開展交流合作能夠更加密切淮臺交流。活動期間舉行了郎靜山新畫意攝影藝術展·臺灣展。代表當今中國新畫意攝影最高水平的80幅作品在臺展出,吸引了諸多業內人士和市民的參觀。通過郎靜山這一名人攝影文化品牌,用影像增進了淮臺人民的深厚友誼,展現了淮臺兩地的風土人情,傳播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推動淮臺兩地文化事業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中國臺灣網淮安市臺辦通訊員 陳春曉 王小寶)
[責任編輯:陳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