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開營。(圖片來源:遼寧臺辦)
參觀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圖片來源:遼寧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27日沈陽訊 近期,以“感受抗戰歷史·傳承愛國精神”為主題的2018年兩岸婚姻家庭子女沈陽夏令營活動,在“十四年抗戰起點”的沈陽市圓滿舉行。來自臺灣中華兩岸新家庭協會及僑光科技大學的40位師生在9天的時光里,感受東北抗戰的艱苦,共話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
認知抗戰之旅
認知抗戰歷史是此次交流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開營儀式結束后,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處長劉琨副教授及人文社科部孔凡真教授分別作了《中國近代抗戰史》《微觀視角看抗戰》主題講座,從宏觀和微觀不同角度講述中華民族浴血奮戰、不屈不撓的抗戰史,引起了臺灣青年強烈共鳴。
夏令營行程中,同學們參觀了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館中日軍集體槍殺村民事件的現場還原,那焦黑的遺骨、破碎的首飾、孩子手中吃剩的月餅,望著一幅幅真實又充滿血腥的歷史照片,一件件真實的歷史遺物,臺灣青年們在震驚中陷入沉默。當同學們在本溪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看到抗日英雄們在冰天凍地的林海雪原中艱難生存卻依舊奮戰到底的情景時,他們的心情越來越沉重,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在那段歷史中的悲痛。來自僑光科技大學的黃冠豪說,歷史的殘酷讓我知曉應該記住歷史并且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這段沉重的歷史和東北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戰意志永遠不該被人們遺忘。
參觀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之后,青年們逐漸對東北地區整個抗戰史有了深入了解。來自兩岸新家庭協會的集美大學的林睿祺同學表示,這些參觀加深了我對抗戰歷史的認知,讓我深刻感受到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巨大的災難這一事實。也讓我確信和平是可貴的,也是來之不易的。
研習文化之旅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相同的歷史文化,共同的語言文字,都讓回到祖國大陸的青年們倍感親切。開營當天,本次活動的承辦單位——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開展了“薪火匠心·感知華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校園嘉年華活動。
活動共設中國結、剪紙、書法、武術太極、燈謎、投壺、漢服、國學、空竹9個傳統文化專區。通過演示、傳授、親手制作,臺灣青年們進一步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精髓的了解,增強了兩岸一家親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活動開始后,在專區負責人的講解與指導下,臺灣同學們爭相體驗包含著華夏先哲無窮智慧、極具特色又充滿趣味的傳統文化項目。尤其是剪紙、中國結和武術太極,吸引了大批青年。當一張張喜字剪紙、一個個中國結呈現在他們手中,當太極的招式被有板有眼地模仿出來時,成功的喜悅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印象永遠地保存在他們的記憶里。
體驗了全部九個文化專區之后,臺灣華夏科大的蔡鎰駿說,國學詩詞,飽含韻味;太極身法,力美相契。能體驗到這些傳統文化項目,讓我印象深刻,希望它們永遠傳承。
在遼寧省圖書館,豐富多樣的各類文獻、現代化的服務設施、多元化的服務區域都讓臺灣學子們嘆為觀止。在歷史文獻區,大量的原始古籍、手稿真跡讓學生們大開眼界。喜愛讀書的呂佩瑜開心地說,我太喜歡這個圖書館了,這里新穎的設計和卷帙浩繁的書海讓我真的好想在這里泡上一整天。
感受鄉情之旅
參加這次夏令營的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們,很少有機會能夠回家鄉看看,對祖國大陸更是了解不多。從下飛機開始,鱗次櫛比的高樓、規劃齊整的城區、先進完備的交通、熙熙攘攘的人流以及便利快捷的電商,都讓同學們親身了解到沈陽是一個現代化文明大都市。僑光科技大學的趙永舜贊嘆道,以往對中華文化有許多向往,也回過大陸幾次,這次來到沈陽,顛覆了以往對于東北的看法,更讓我感到大陸的發展建設、科技文化進步如此迅速。來自臺灣中華兩岸新家庭協會的劉翰民也贊同道,這是我第一次造訪沈陽,跟我想象中落后的沈陽不太一樣。這次的旅程讓我大為改觀,這是一座正在騰飛的大都市。
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張氏帥府博物館,青年們參觀了熟悉的少帥張學良的府邸及趙四小姐故居。雕梁畫棟的四合院、水榭亭臺的帥府花園、各具特色的大小青樓讓學生們陶醉其中。為了讓青年們更加了解帥府在抗戰期間的那段真實過往,帥府研究室的程亞娟副主任還專門講述了一堂帥府的抗戰故事主題講座,讓青年們更加豐富了這段歷史。
遼河平原不但擁有厚重的文化歷史沉淀,也擁有極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夏令營期間,青年學生們參觀了世界第一長地下充水溶洞——本溪水洞,以及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水洞內的鐘乳石經過數萬年日積月累形成各具特色的風景奇觀,關門山風景區的柏蒼樹翠,清幽涼爽以及潺潺流淌的清澈山溪都讓學生們流連忘返。來自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的林俐伶對如此美景贊嘆不已,沒想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此神奇,坐在船上感受微微的涼意,讓我猶如進入了仙境,真是完美無瑕,意猶未盡。
夏令營的行程,讓兩岸婚姻家庭的子女們收獲頗豐。通過這次活動,他們了解了東北地區十四年的抗戰歲月,體驗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見識了祖國大陸飛速發展的時代變遷,增進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受了切不斷、隔不開的血脈親情,譜寫了沈臺兩地青年學生交流的嶄新篇章。(中國臺灣網遼寧臺辦通訊員 宋長輝)
體驗中華傳統文化投壺。(圖片來源:遼寧臺辦)
學習剪紙技巧。(圖片來源:遼寧臺辦)
在本溪水洞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遼寧臺辦)
[責任編輯:李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