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座談會現場。(圖片來源:杭州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25日杭州訊 7月17日,《關于進一步深化杭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杭州惠臺60條”)發布實施。23日,杭州市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議推進貫徹落實工作。杭州市臺辦、市發改委介紹了“杭州惠臺60條”的出臺背景和內容特色,有關責任單位、臺商臺胞代表在會上發言。
在貫徹落實國臺辦、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及浙江省臺辦、省發改委印發的《浙江省貫徹〈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的基礎上,根據“應享盡享、應靠盡靠、應做盡做”的原則,杭州市積極回應臺胞的普遍關切,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臺了“杭州惠臺60條”,提出一系列既接地氣又聚人氣的措施,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杭州發展機遇。
“杭州惠臺60條”分三個部分,共60條。第一部分22條,主要是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貿合作領域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本市其他企業同等待遇;第二部分36條,主要是為臺灣同胞在杭州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本市居民的同等待遇;第三部分2條,對措施貫徹落實工作提出要求。
與臺胞分享杭州發展機遇
近年來,隨著杭州基礎設施建設的日趨完善,數字經濟等優勢產業的異軍突起,來杭投資、學習、就業、旅游的臺灣同胞數量不斷增長。今年3月以來,來杭的臺商考察團批次和相關咨詢量激增。1-6月,杭州市新批臺資企業總投資額3.05億美元,同比增長900%;注冊資本2.05億美元,同比增長590%。
“杭州惠臺60條”充分對接杭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大灣區”建設等戰略平臺,內容涵蓋多個領域,圍繞國家、省、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和重大行動計劃,凸顯杭州優勢產業的發展,為臺資企業的發展、臺灣同胞來杭創業提供發展機遇。
在投資和經貿合作領域,杭州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本市其他企業同等待遇,支持臺資企業設立投資園區、產業合作園區,入駐特色小鎮、開發園區、眾創空間,參與“鄉村振興”項目建設;共同培養研發團隊和技術人才,對于重大的項目制定“一事一議”的支持政策;在高新企業稅收和合資項目用地上明確了優惠和獎勵的額度;在知識產權轉化、辦會辦展、金融授信,參與特許經營、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采購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給臺胞帶來切實獲得感
“杭州惠臺60條”針對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量身定制,將有效擴大臺商臺胞受益面,提升獲得感。
在助推臺灣青年融入杭州發展方面,鼓勵臺灣青少年來杭研學旅行;臺灣大學生可向全市600多個大學生見習訓練基地申請實習崗位;對到杭創業就業臺灣大學生提供最高20萬元的資助和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鼓勵臺灣同胞在杭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在申請申報科研基金、評選職稱先進等事項中與杭州青年同等待遇,把在臺灣參與的項目、取得的成果、任職年限等都納入個人有關的評價體系中,根據需求為臺資企業和臺灣青年組織招聘會等。
杭州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林佳燕表示,在杭州的幾年切實感受到了杭州對于臺胞的關愛與幫助,“此次惠臺措施力度很大,如第37條中鼓勵臺灣教師在杭州市屬高校從事專業學科教學工作,對于臺灣青年將是很好的機會,未來一定會有更多臺灣青年來到杭州發展。”
在引才和創業就業政策方面,積極協助臺灣專業人才申報國家和省“千人計劃”、杭州全球引才“521”計劃,鼓勵在杭工作的臺灣專業人才申報國家“萬人計劃”;鼓勵臺胞在醫療、高等教育、旅游、會計等領域就業;支持臺灣同胞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工作,參與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和舞臺藝術作品的創作,開設舉辦養老機構、社會工作室等。
“杭州的惠臺措施為臺資企業和臺胞在杭投資生活帶來較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杭州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劉光榮表示,“杭州惠臺60條”充分體現了“同等待遇、優等服務”。
為臺胞提供貼心服務
關注在杭臺灣同胞的住、行、學、游、購等細節,尤其是臺商臺胞非常關注的市民卡申領、個人金融、就醫等問題,都在政策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臺灣同胞除了購買商品房外還可以申請公租房、青年人才驛站;可以享受交通、旅游、法律咨詢等方面的免費服務;臺灣同胞已在臺灣地區取得有效機動車駕駛證的,加考大陸交規可在杭直接換領機動車駕駛證;通過優化個人金融服務讓臺灣同胞體驗到電子支付的便捷性,在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等方面都為臺灣同胞的辦理、使用、提取等環節提供了便利;在杭就學、就業、生活的臺灣同胞及其家屬可以通過申領杭州市民卡更可以享受多項的便利服務“大禮包”。
“臺胞只要在杭州生活3個月以上就可以申領市民卡,是真正為臺胞在杭生活的便利性考慮,獲得感很強。”杭州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周鮑華表示。
此外,“杭州惠臺60條”對每項具體措施都明確了相關責任主體,對于部分涉及多個責任主體的條款,要求相關部門加強協調,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各責任單位還將以此為契機,不斷加強合作,建立臺商投資、臺資企業、臺胞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機制,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進一步做到精準施策,做好貼心服務。
[責任編輯:李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