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民間古樂交流團走進臺北藝術大學。(圖片來源:保定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5月17日保定訊 日前,由雄安新區25位民間古樂藝人組成的“雄安新區民間古樂”文化交流團走進臺灣,在臺北、桃園、新竹、新北等地舉辦了5場展演出,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展示了雄安新區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成果,宣傳了國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和雄安新區建設,通過交流經驗、切磋技藝、增進友誼,搭建了兩岸古樂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臺北市“臺灣省城隍廟”,支曲《烈馬》、《擋曹》、《琵琶論》、《大烈馬》、《小烈馬》、《金字經》、《四季阿郎》等20首經典曲目的演奏,或低回婉轉、或高亢激昂,吸引了眾多民眾和香客的駐足觀賞。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劉姓老人聞聲趕來,他說他也是文化愛好者,一聽曲聲就知道這是正宗的河北民間音樂,其中蘊含著北方特有的豪邁大氣,動人心魂。臺灣省城隍廟董事長廖鴻昌先生對演出給予了贊許,他說,雄安新區古樂演奏場面震撼,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財富,對于增進兩岸民眾感情共識,有著重要意義。
在桃園市護國宮,25名雄安新區的民間樂師端坐殿前,隨著一聲管子奏響,《祭槍》、《祭刀》、《下山虎》、《琵琶論》……一支支充滿中華古韻的樂曲,回蕩在護國宮廣場的上空,也回蕩在現場每一個人的心里。欣賞演出的民眾,用心體味著雄安古樂的文化內涵,感受著古樂演奏帶來的喜悅與虔誠,不時用掌聲和喝彩表達著內心的激動。
來到新竹縣尖石鄉嘉興國民小學,古樂團為學生們精選內容,演奏了《左登贊》、《八板》、《金字經》、《五聲佛》等曲子,韻唱了工尺譜,表演了河西鈸。河北大學齊易教授向小朋友們介紹了雄安古樂的歷史來源和藝術特色,講解了“濫竽充數”“胡笳十八拍”“鐘鳴鼎食”等與古樂器相關的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引起小朋友們的極大興趣。
參訪團最后走進臺北藝術大學和臺灣藝術大學。為師生們表演了《八板》《寶盒》《五聲佛》《撼動山》等古樂,韻唱了工尺譜《倒提金燈》等。同學們表示,見識了前所未見的河西鈸表演,開拓了視野、豐富民間古樂知識,平均年齡接近七十歲的農民樂師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執著精神,令人敬佩,青年學生更要做好兩岸民間古樂的傳承工作。同時,參訪團圍繞著民間古樂傳承發展和演奏技巧等問題與臺灣兩所學校進行深入交流,體驗了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授課模式,共同感受了不同地域的中華古典音樂魅力。
據悉,雄縣古樂興盛于明清時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脈,用古老的工尺譜記載曲調,其曲牌中充滿了唐風宋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以祭神和社火活動為主要元素,主要有春節祈祥、神靈朝拜、喪葬祭祖、祈雨驅雹等,古樂演奏風格古樸端莊,典雅大氣,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中國臺灣網、保定市臺辦聯合報道)
雄安新區民間古樂交流團亮相臺北受關注(城隍廟演出)。(圖片來源:保定市臺辦)
雄安新區民間古樂交流團在城隍廟演出武場河西鈸。(圖片來源:保定市臺辦)
聽到動情處,廟內城隍廟管理團隊和香客們忍不住紛紛鼓掌喝彩。(圖片來源:保定市臺辦)
齊易教授介紹樂器——云鑼。(圖片來源:保定市臺辦)
泰雅族小朋友為樂師們表演了本民族歌曲合唱。(圖片來源:保定市臺辦)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的學生表演北管樂曲牌《斗鵪鶉》。(圖片來源:保定市臺辦)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