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4月1日訊 2010年4月18日上午,隨宜昌市副市長吳靜出席第七屆臺灣湖北周活動的秭歸縣委書記羅平烺與三峽畫院院長汪國新一行前往臺灣彰化縣屈家村,開展了別具一格的屈原后裔尋訪活動,自此湖北秭歸與臺灣彰化屈原文化交流的大幕徐徐拉開。屈氏一家親,兩岸心連心,日漸得到印證。
尋親認親
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公元前340年誕生于宜昌秭歸樂平里,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現在海峽兩岸甚至世界華人圈,定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以此紀念屈原。從2009年7月1日開始,秭歸縣委和三峽日報社組成“屈原后裔尋訪組”,奔波8000余公里,跨越重慶、四川、陜西、湖南、江蘇、山西、安徽、河南、廣東、湖北等10省市,在全國開展了巡訪屈原后裔活動。
臺灣彰化屈家村人自認屈原是他們的祖先,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隆重祭祀屈原活動。為迎接羅平烺一行,屈家村將2010年的祭祀屈原活動提前到4月18日進行。上午10時,30多戶100多位屈氏后裔在祭壇的屈原神像前焚香、鞠躬。彰化市市長邱建富與羅平烺一行共同參加了祭祀活動,臺灣明道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文玲等10位教授也參加了祭祀活動。邱建富說:“是屈原將秭歸和彰化人民身心相系,為兩岸和平帶來了福音。”
當年6月16日端午佳節,屈原祠搬遷復建后,臺灣屈氏后裔代表20多人來秭歸認親。當天上午,屈原祠前100多名海峽兩岸屈氏后裔、詩人學者、各界代表上香祭祀。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表示,屈原祠作為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相信它能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增加文化認同,激發同胞的精神力量。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長久以來兩岸同胞受到屈原文化的熏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的節日,中華文化的盛會”。
認祖歸宗
屈氏后裔思先賢,屈原銅像落屈家。2012年5月10日,臺灣屈原后裔彰化屈家村100多屈氏后裔懷著虔誠的心從宜昌秭歸請來了他們的祖先屈原銅像。據了解,這尊銅像運抵臺灣后,為島內首尊大型屈原銅像。該銅像材質為黃銅,高1.8米,重253公斤,按照秭歸縣屈原祠大廳屈原銅像同比例縮小制作,造型體現了“求索”主題和“迎風徐步,低頭沉思”風格。落成典禮結束后,100多屈氏后裔虔誠禮拜他們的祖先屈原。
在屈原銅像落成典禮會上,湖北省長王國生說,湖北秭歸是屈原的故鄉,屈家村是臺灣唯一的屈原后裔聚集村。我們把屈原銅像從秭歸送到屈家村,將屈原故鄉和屈原后裔緊密聯結,是傳承屈原精神的具體體現。在我們賽龍舟、吃粽子、過端午、辦詩會的過程中,兩地的鄉情、親情、友情一定會得到深化。57歲的屈家村村民屈素冠見證銅像揭幕那一刻,淚水模糊了雙眼。他說:“屈原是我們共同崇拜的先人,他的銅像落在了彰化,就是在彰化安了家,我們今后又有了新的精神家園!”
彰化秭歸聚一堂,屈氏后裔訴衷腸。2012年6月22日,來自臺灣彰化的屈氏后裔代表團一行15人在宜昌秭歸屈原祠屈原神像前焚香、鞠躬,祭拜祖先。拜祭儀式現場鳴金擊鼓,禮生恭讀祭文,臺灣彰化屈氏后裔代表團虔誠肅立于屈原祠堂,4位代表上前上香行跪拜禮,算是正式認祖歸宗。
參加祭祀活動的臺灣屈氏后裔屈金泉說:“臺灣和大陸一衣帶水。屈原是我們的祖先,是世界名人,是中國人的驕傲,他憂國憂民的精神需要發揚光大。”臺灣屈氏后裔代表屈阿明說,今年是第一次到祖先故里過端午,尋根之旅讓他了解了屈原生活過的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心情十分激動。談及端午節,他覺得大陸臺灣一脈相承,過節十分相似,臺灣的端午節也非常隆重,也會放假三天,會劃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代表莊景德表示:“來到秭歸,尋根問祖,拜祖歸宗,有種回家的感覺。回臺灣后,會將所見所聞告訴屈氏后裔孩童,寒暑假帶他們回秭歸祭祖。
2013年10月20日,臺灣彰化市長邱建富一行前往屈原祠祭拜屈原。在屈原神像前,禮生用秭歸方言主持祭祀儀式。婉轉凄切的鼓樂聲中,邱建富與屈氏后裔代表神情莊重,先后走近祭壇上香、鞠躬,共同祭拜祖先。臺灣屈氏后裔代表莊景德說:“屈原是我們共同崇拜的祖先,兩次不凡的尋根之旅,讓我更深了解屈原故里的風土人情與社會發展。”談及屈原,其言語中透露出一片深厚的故鄉情。
2014年5月30日下午,參加“臺灣屈氏后裔故里行”的屈阿速在秭歸祭拜屈原后說“有種回家的感覺,很親切、很感動。”代表團團長、彰化市公所農業課課長蔡翠蓉表示,期待兩岸屈原后代經常開展互訪交流,共敘親情。
吟詩祭祖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開始,秭歸就有端午習詩紀念屈原的風俗。無論達官顯貴還是漁樵凡夫,皆以習詩、吟詩為趣,這種文化習俗代代沿襲,成為屈原故里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自2010端午節臺灣鄉愁詩人余光中率領彰化屈氏后裔來秭歸尋根認親、吟詩祭祖以來,秭歸端午屈原詩會就成為海峽兩岸的屈原端午詩會。
2010年6月16日端午佳節,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在秭歸朗誦了他的最新力作《秭歸祭屈原》,詩中余光中與屈原對話,抒發了中國詩人的家國情懷和對屈原的崇敬。
2011年6月5日,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隱地、白靈、蕭蕭,中國詩歌協會秘書長張同吾等海峽兩岸150多位詩人學者在宜昌秭歸,共同見證了中國詩歌協會授予屈原故里秭歸“中國詩歌之鄉”稱號這一時刻。兩岸詩人在鳳凰山搭設詩臺,賦詩唱和,共度端午佳節,憑吊詩祖屈原。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一首《宇宙的花瓶——華夏水的文明與屈原》贏得滿堂喝彩。臺灣詩人隱地、白靈、蕭蕭等應邀參加詩會,并欣然登臺吟誦詩作。
2013年5月30日,“詩歌的太陽——兩岸屈原文化交流及詩會”,在臺灣彰化彰泰中學大禮堂舉行。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宜昌市市長馬旭明與臺灣知名文化學者共赴詩歌盛宴,追思先人,弘揚中華文化。來自宜昌的書法家姜林,臺灣明道大學杜忠誥講座教授、李郁周教授等首先出場并現場揮毫,拉開活動序幕。彰化縣彰化市市長邱建富致歡迎辭。秭歸民間藝術家王群海以及余光中、許清棟、隱地、蕭蕭、白靈、熊召政、鄭愁予等著名學者,與李鴻忠一道,先后吟誦了自己創作的詩作,表達了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彰化藝術高中、南管樂團、彰泰中學的團隊,紛紛以不同藝術形式表達了對屈原的敬意。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登臺,即興吟誦了他自己的詞《滿江紅·秭歸》,還吟誦了他自己創作的詩歌《母親的縫連》,贏得全場嘉賓的熱烈掌聲。
李鴻忠說,我們從屈原的老家來到彰化,特別是聽到臺灣幾位大詩人朗誦的作品,看到彰泰中學同學們朗誦的詩作,感慨萬千、非常感動。大家彼此心靈相通,是因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通,同為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是中華文化的傳人。期待大家繼續弘揚屈原匡世濟民的愛國情懷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貢獻。(中國臺灣網湖北省宜昌市臺辦通訊員 周智)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