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市寨市古鎮風貌(圖片來源:湖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4月15日邵陽消息 2010年12月14日 ,經過全國名城名鎮專家組評審,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寨市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是邵陽市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繼湘西龍山縣里耶鎮、永順縣芙蓉鎮、望城縣靖港鎮后,全省第四個獲此殊榮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人文歷史
寨市古鎮歷史悠久,據清代《綏寧縣志》記載:三國時稱諸葛城;唐代為徽州首府,稱飛鳳徽城;宋元豐四年(1081年)改徽州為蒔竹縣,崇寧二年(1103年)改蒔竹為綏寧縣,縣衙皆建于此。南宋初年,縣境少數民族首領楊再興率眾在臨岡(今通道縣臨口,原為綏寧縣地,1951年劃去)起義,臨岡離寨市不遠,縣治受到嚴重威脅,被迫于紹興十一年(1141年)遷置武陽砦(今李熙鎮蘇家州),二十五年(1155年)因起義被鎮壓而回遷寨市。1954年縣城遷往長鋪鎮。寨市古鎮歷經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現代,共計1800多年,其中作為縣城達九百多年。
古鎮風貌
古鎮原有城墻,青石砌成,長約2公里,開有東、南、西三門,建有九廟(觀音堂、孔子廟、城隍廟、關帝廟、火神廟、龍王廟、南岳廟、飛山廟、九龍觀)、四祠(龍家祠、楊家祠、龔家祠、二公祠)、三會館(長郡會館、五寶會館、江西會館)、兩庵(祈陽庵、磐古庵)、兩閣(文昌閣、懸天閣)、鐘鼓樓、八角亭、風雨橋等,還有全縣最大的書院——虎溪書院,文物古跡豐富。
古鎮在九百多年的歷史演變中,上述古跡大多被毀。但存世的仍然不少:
封山育林古碑。寨市云霧山有一塊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立的《告示》碑,該碑由于處在千年古銀杏樹下,至今保存完好,字跡清晰,鐫有“此處風水寶地,先人培植成林,各團所有人等,不得隨意毀壞”二十四個大字,字體古樸端莊,遒勁有力,歷經880年,仍然清晰雋永。更難得的是,我縣共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官方和民間保護森林的封山育林石碑100余塊。據考證,從唐代以來,歷代封山育林、保護生態方面的石碑如此齊全集中者,在全國都屬罕見。在人類回歸自然,打造生態文明的今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綏寧在今天被譽為“神奇的綠洲”,這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古鎮老街、西河風雨橋、古城墻、虎溪書院。西河街即古鎮老街,還有500米左右的古民居,據考證,大多為明、清代舊木房。古街道在清乾隆年間已初具規模,歷經了兩百多年的時代變遷,至今古跡猶在,古貌尚存,古色古香,味道猶濃。老式木屋飛檐翹角,花窗畫廊,黑匾金字,青石鋪路,特別是龍氏宗祠大門上的青石奇獸浮雕及楹聯應證著老街的滄桑歷史。原西河風雨橋始建于雍正5年(1727),全長26丈,共24排,含“舉全縣24里之力”之意。西河風雨橋已恢復重建,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大方,水中倒影與橋相互映襯,互為增輝。綏寧歷史最悠久的學府——虎溪書院內,保存著清代進士袁寶彝作序的章程石碑。
明代安平觀鐵鐘和仰高亭碑。寨市鎮政府門口的“孝思亭”內懸掛了一口鑄造于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由綏寧縣縣丞陳纓撰文并書寫的鐵鐘,是目前縣內保存的鑄造時間最早的古鐘。元天閣內保存著一塊刻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仰高亭碑”,記述了綏寧知縣高應冕與同事任綬關于“同宦之道”的對話,表達了任綬對高應冕的仰慕。
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鄧小平征戰綏寧住所、抗日將士紀念碑、高功山紅軍哨堡等景點。 1930年12月21日,紅七軍4000余人,在軍長張云逸、政委兼前委書記鄧小平的帶領下,由廣西進入綏寧縣境,攻占了當時的縣城寨市。紅七軍起義以來因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受了很多挫折,攻占寨市是紅七軍打的第一個勝仗,因此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鄧小平同志一生中七次到湖南,而第一次就是這次攻占綏寧縣城后,在此休整了兩天兩晚。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第259頁對此次戰斗有詳細記述。抗日將士紀念碑,原建于1938年7月,盧溝橋事變一周年為紀念犧牲在抗日前線綏寧將士,全國罕見。上世紀90年代為修學校遷至現鎮政府院前,保留了當時的陰刻碑芯。
[責任編輯:吳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