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歷來為百姓所關注,今年“兩會時間”,依然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無論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食品安全執法檢查,但凡涉及“舌尖安全”領域,就會成為建言獻策的靶向,就會聚集熱切期待的目光。
一個食品安全問題,何以這些年熱度不減?其中原委不難理解。因為在一段時間里,許多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海里迷失了正確航向,遂使假冒偽劣、有害添加等創意獨具的“奇葩”,一度盛開不衰,讓食品安全受到創傷,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正因為這個原因,黨和政府秉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原則,對食品安全問題持續發力。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監管提出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到2015年10月1日施行“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到2016年底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質量,來確保糧食安全;再到今年初召開的食品安全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工作,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如此種種,都是為了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令食安領域收到“百害全消”的效果。這一點,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到“兩高”,一刻都沒有松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國范圍內檢查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并就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認真負責地提出意見建議;全國檢察系統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2016年深入開展專項立案監督,建議食藥監管部門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591件,起訴危害食藥安全犯罪11958人。由此可見黨和國家重典治亂的決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再次指出,“食品藥品安全事關人民健康,必須管得嚴而又嚴。”監管嚴而又嚴,要完善監管體制機制,充實基層監管力量,夯實各方責任,要堅持源頭控制、產管并重,堅決把好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的每一道關口。這個要求,是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
應該看到,當前食品安全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代表委員也有諸多建議。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瑞愛認為,保護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不僅要加強食品流通過程當中下游的監管,還要通過確立農產品生產標準,給農產品質量提供一把尺子,讓老百姓能看得明白,吃得放心。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建議一定要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只有嚴格管理嚴厲打擊,才能凈化食品市場,才是對相關企業的保護。
在中華文化寶庫里,飲食文化赫然寫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信條。今天,我們要守護好傳統文化和飲食之道,再也不能對食品安全問題輕慢以待。相反,必須扼殺“易糞相食”的怪象,拿出“擲出窗外”的決絕,做好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無盲區監管,層層加碼“安全閥”,才能為百姓帶來好“口福”。如是,某些人才能放慢逐利的腳步,修復商業底線,老百姓才能真正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