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帷幕,關乎人們“心肺之患”的霧霾和環保問題料將繼續成為今年的兩會熱門話題。
自2013年“大氣十條”發布、2014年全國兩會發出“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的聲音以來,中國全面治霾戰役已經打了3年。面對不時撲面而來的“霧霾大軍”和不斷拉長的戰線,進入“深水區”的這場抗霾持久戰要怎么打?人們期盼借兩會打開洞悉中國治霾戰術的重要窗口。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治霾任重道遠
就在新年交替之際,一場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霧霾“擾年”,不少民眾調侃“立霾”會不會成了中國不定時的第25個“節氣”。
事實上,官方鐵腕治霾的態度并未有絲毫松動。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大氣十條”發布、執行之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上有明顯改善。與2013年相比,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降低了30%左右。
但大氣環境質量改善速度與民眾期待存在落差。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坦言,目前中國治霾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冬季空氣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一些措施在冬季之前是管用的,但到了冬季之后、進入供暖期,我們的措施還很不夠。”
“天不幫忙”是冬季霧霾頻發的主因。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指出,二三十年前,中國北方冬季大風呼嘯,寒冷刺骨,但如今冰雪和冷空氣都大大減少。氣溫不斷刷新歷史記錄的“暖冬”接連出現,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環境也持續產生。加之供暖季的燃煤采暖,重污染極易發生。
環保法規執行不到位也是霧霾難以斷根的源頭所在,不少企業依然存在高負荷生產、超標排放等問題。環保部上月披露的督察結果顯示,在重污染天氣里,個別企業存在擅自生產、撕毀封條等行為,違反限停產規定;個別企業未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措施等。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