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部社科中心 王曉寧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重要遵循,體現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自信。
構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成熟的標志,也是理論自信的表現。如何體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自信呢?這就要求我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既體現繼承性、民族性,也體現原創性、時代性,又體現系統性、專業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理論自信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心上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動力和精神家園。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歷史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做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深厚基礎和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而不可垂頭喪氣、妄自菲薄,認為中國的月亮沒外國圓。同時,要深刻認識到,傳承才是最好的堅持,創新才是最好的發展。要堅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推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