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美景與城市相融
作者:魯丁兒(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高級記者)
什么是身邊的“綠色獲得感”和家門口的“生態幸福感”?剛剛“拆墻透綠”的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讓前來的居民深深體會到了:“不見門區,更沒有圍欄,人不知不覺就走進了公園。”“公園就在居民樓下,再不用繞遠了。”
今年9月起,包括朝陽公園、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在內的北京52處城區公園將陸續完成“拆墻透綠”,贏得線上線下一片點贊。“拆”的背后,實則是立。探索城市公園開放管理新模式,讓公園真正融入城市,讓城市綠心和都市生活有機融合,使居民更加舒適、便捷地享受生態建設成果。
一條長長的綠色步道承載民生幸福,一個小小的口袋公園兜著眾多歡樂。公園,是城市的“綠肺”,是居民的“休閑樂園”,和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公園開放打破了傳統公園封閉管理模式,讓公園從封閉走向開放,更加親民便民利民,切實提升了人們的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是城市管理“以人為本”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不斷深化與細化。
公園綠地與居民生活零距離,山水草木與城市景觀相融相生,已成為當下各地城市建設的新風尚。“環境就是民生”,全國各地不斷推進“拆墻透綠”“推門見綠”“留白增綠”等建設,一幅幅城綠相融、人城和諧的公園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在順勢而為、積極有為的生態環境改善與豐富中得到不斷提升。
不僅僅是“拆墻透綠”,小到口袋公園,大到郊野公園,一座座開放式公園如雨后春筍,響應民意,應運而生。例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今年8月發布的《關于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提出,將推動全國于2022年建設不少于1000個城市“口袋公園”,并要求充分考慮周邊群眾需求,增加活動場地,落實適老化和適兒化等要求。再如,北京新建了不少郊野公園,其中大多數采用開放式無圍墻設計。今年起,北京還通過科學優化圍欄,促進生態系統連通、城市綠道和公園步道系統聯通以及生態景觀視廊貫通,讓更多公園美景真正與城市相融。
推行公園開放式管理,是提升人們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徑。“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公園即是居民身邊的福祉之一。公園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還綠于民,讓“城市中的公園”升級為“公園中的城市”,大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成都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公園城市的創建,并非“公園+城市”的簡單模式,當以讓居民生活更美好為方向和宗旨,有機融合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力求“城在園中,家在園中”,不斷實現人們心中的綠色生態幸福生活圖景。全國各地在這方面取得成功的實踐也表明,營造開放式的城市公園環境,做到公園真正和城市融為一體,是創建公園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是建設和諧宜居都市的應有之義。
打破公園與城市的壁壘,創建“公園中的城市”,公園開放是第一步。要更好地發揮公園綠色生態功能和價值,不斷創設公園與城市有機融合的新景觀,形成更加開放融合的城市風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需在開放視野、細節管理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如發揮公園綠色空間集聚作用,加快公園無邊界整體設計、公園文化多層次開發、公園景觀化提升改造、培育“開放式公園+街區”新消費場景等,讓更多城市綠色空間“可進入、可參與、可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綠色服務”創造更多的“綠色生態福利”,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態需求。
建設增綠,營造開放舒適的公園街區,是城市建設的文明進步之舉,還需文明環境和文明素質的堅實支撐。開放式公園的大門敞開了,但也對公園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抬高了文明游園的門檻。除了公園管理方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制度和細則外,廣大游園者也應牢固樹立愛綠護綠監綠意識,自覺維護文明游園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態環境,離不開你我他的積極參與。讓“推門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成為當下幸福生活的一部分,當“從我做起”,人人有責、人人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