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境界
作者:何德旭(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金融改革、金融開放、金融發展、金融安全等問題發表重要講話,對做好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境界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我國在經濟發展上創造了世界奇跡,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振興實體經濟,必須處理好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系,要吸取一些西方國家經濟“脫實向虛”的教訓,不斷壯大實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要求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企業是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基點要放在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意尊重市場規律、堅持精準支持,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在推動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實踐中,改進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小微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精準脫貧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直達實體經濟的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實現了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支持。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國金融系統要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堅定企業發展信心,為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需在建設普惠金融體系上切實發力。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發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特別是要讓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當前,普惠金融服務尚不均衡,普惠金融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商業可持續性也有待提升。立足新發展階段,需通過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拓寬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和水平。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普惠金融體系”要求,深化普惠金融理論研究,提高全社會對普惠金融的理解與認識水平,更好推動普惠金融發展;要構建和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政府部門、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社會各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具體職責,出臺相關的財稅支持政策和監管措施;要大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完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開展數字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創新,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特別是要注重彌合“數字鴻溝”,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要加強普惠金融監管,有效防范數字普惠金融風險。
實現綠色發展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加大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展綠色金融,要求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綠色金融作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是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發展時間尚短,仍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理順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政策性與商業性、激勵與約束等方面的關系。對此,一是要做好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加大金融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力度,要站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體經濟發展的大局,進行系統謀劃。二是要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健全綠色金融政策法規,明確綠色金融范疇、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要求、保障措施等,完善相關標準和激勵約束機制,促進綠色金融市場健康規范發展。三是要健全綠色金融產品與市場體系,鼓勵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相關產品創新,引導更多資金投向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建設、污染治理等領域。四是要完善綠色金融配套服務與管理機制,完善環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促進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推動金融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金融成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實實把金融工作做好”。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得到改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增強。
前一階段,我們有效處置了影子銀行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尚不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有待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諸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新的風險仍在發生,“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不斷。有的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前期風險仍要消化;有的是源于監管能力和制度缺陷,金融監管能力和水平不適應新的要求;有的是由于借債人野蠻行為,一些大企業盲目沖動,非理性多元化擴張,過度依賴金融杠桿,產業資本過度進入金融行業。下一階段,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這個重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筑牢金融安全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抓好風險處置工作。
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深刻認識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存在的金融風險點,我們一定要胸中有數,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有效防范”“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維護金融安全,要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礎上,著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科學防范風險,強化安全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我們要的發展是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長期來看,發展和安全是辯證統一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從宏觀層面上看,需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強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具體到金融領域,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需統籌好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既要防止過度追求金融自身發展而侵蝕金融安全基礎,又要防止過度追求金融安全而形成對金融發展的抑制,削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方面,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需通過優化結構、擴大服務覆蓋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來夯實金融安全的根基;另一方面,有效維護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也能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
對此,要進一步優化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用好金融這個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夯實有利于金融安全的市場結構基礎;要加快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監管信息共享;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運行、金融治理、金融監管、金融調控的制度體系,規范金融運行。
增強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動力
改革是我國金融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是解決我國金融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是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體系、金融市場、金融監管和調控體系日益完善,金融機構實力大大增強,我國已成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國。繼續做好金融工作、推動金融業健康發展,需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進入新發展階段,繼續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統籌兼顧、系統安排。不僅要瞄準系統薄弱環節精準發力,而且要深入研究相關要素的關聯性和各項舉措的耦合性,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施成效上相得益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推進金融改革發展,強調“堅定深化金融改革”,要求在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等方面下功夫。
在推動金融工作的方向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需要看到,我國金融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監管架構、金融風險防范機制、金融改革與開放格局等。更好發展金融業需要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但不能照抄照搬他國模式,必須立足國情,從我國實際出發,準確把握我國金融發展特點和規律,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在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則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第一,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第二,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第三,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第四,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四項重要原則,既是對我國金融發展經驗教訓的系統總結提煉,也是對未來我國金融發展的具體要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要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要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提供精準金融服務,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要更加注意尊重市場規律、堅持精準支持,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等等。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這揭示了金融基本運行邏輯。這三項任務緊密聯系、相互作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也是防控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防控金融風險是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用的前提,也是深化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深化金融改革,擴大金融開放,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強化金融監管,實現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可以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
堅持和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既是中國金融發展的特色,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加強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對深化金融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嚴厲懲治金融領域腐敗,有效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新的成效。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不斷健全,黨領導金融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不斷加強,為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證,對推動金融改革與發展、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保障金融穩定與安全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向未來,只有加強黨的領導,才能確保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始終堅持正確前進方向,才能強化全局觀念、系統思維、前瞻意識,主動消除風險隱患,及時防控金融風險,以金融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金融工作仍將面臨諸多挑戰。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實力,要充分發揮金融的重要作用,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一是要提高黨領導金融工作的能力。要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黨把握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的能力、謀劃金融發展大局的能力、制定金融政策的能力、推進金融改革的能力。二是要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建好金融系統領導班子,強化對關鍵崗位、重要人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黨性教育,加強紀律教育,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三是要不斷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制度化建設,完善定期研究金融發展戰略、分析金融形勢、決定金融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提高金融決策科學化水平。
深刻揭示我國金融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扎根于中國金融發展的實踐,基于新時代發展需求和經濟社會關切,聚焦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聚焦內外部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和經濟金融運行面臨的風險挑戰,全面總結了我國金融發展的成功經驗,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我國金融發展的根本保證、指導原則、路徑選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刻總結了我國金融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破解金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彌補現存短板和不足、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提供了戰略指引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金融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全面、客觀地分析了我國金融發展面臨的形勢,系統、深入地闡述了金融的本質和特征、地位和作用、目標和任務、方針和原則,深化了對金融本質、特點、規律的認識,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金融理論,為推動金融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撐。“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這一重要論斷,是對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性的更加深刻的認識。“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等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經濟與金融共生共榮的辯證關系。這些重要論述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疊加,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世界各國金融發展面臨著許多相似的難題。例如,如何妥善處理好經濟與金融的關系,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如何最大限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如何統籌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等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明確了中國金融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也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破解金融發展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