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族”再就業提速意味著什么
作者:王丹
由中國老年人才網上線所引發的銀發族就業討論仍在不斷發酵中。近日,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老年人可以通過網站向有意向的崗位投遞簡歷,招聘企業也可以通過人才庫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單位與求職者借此實現“雙向奔赴”。據網站相關運營方消息,目前該網站已有超過5000名中老年求職者、超過100家招聘企業注冊。
可以明確,當前,促進銀發族再就業問題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議程。如此“議程設置”,背后是“慢變量”與“快變量”的交織影響。
所謂“慢變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持續改善與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據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已提高至78.2歲,相比1978年提升了10歲有余。社會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著老年人口具備更高的社會參與意愿與能力。而至于“快變量”,則與我國加速的人口老齡化有關。
日前,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2億左右,占比將超過30%。這意味著,未來10年,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并加速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雖然人口結構的變化是緩慢的過程,但接連跨越臨界點所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老齡人口的增多,將進一步加重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勞動年齡人口的大批退出,加劇了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進而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影響。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將這一不可逆轉的人口趨勢變化視作“快變量”。
照此邏輯,“銀發族”再就業,雖然不能改變人口統計學意義上的老齡化曲線,但卻實現了“社會時鐘”概念上的“延緩衰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遲滯老齡化所帶來的沖擊,如社會養老增負及用工難題等。不僅如此,“銀發族”尤其是低齡老年人口的部分群體,積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資本等,他們重返勞動力市場、參與社會建設,對經濟發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老年人的就業權利和需求一度不被重視,大量仍具有勞動能力的退休人員被排除出勞動市場,當他們重返職場也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視和排斥。此次,中國老年人才網的上線,或將提醒人們,該從權利的視角重新看待老年人口再就業問題,走出相關的觀念誤區,進而推動構建更具包容的老年友好型社會。
在人口老齡化已成全球大趨勢的當下,重視并開發老年人的經濟社會價值已成為普遍共識,促進銀發族再就業、開發利用該群體人力資源成為通選之一。不論其再就業的目的是發揮和延長個人社會價值,還是僅出于儲備養老財富的經濟考慮,老年人口的就業權利都需要被正視和保障。
這不僅需要有關部門主動搭建平臺、暢通渠道,讓就業信息和機會更便捷抵達想要“老有所為”的人群;同時也應填補針對這一人群的技能培訓空白,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使他們持續積累人力資本成為可能。對于備受關注的老年人口就業權益保障,如勞動風險、社會保障等,也亟須給予關注。傳統勞動用工背景下的相關法律法規如何因時制宜,如何為老年再就業群體提供完備的社會支持,這些問題已經確確實實擺在了我們面前。
深度老齡化是大勢所趨,恐慌大可不必,前瞻應對必不可少。探索實現積極老齡化,豐富“老有所為”的內涵,不妨就從應對就業問題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