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勞動者技能是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
就業結構性矛盾是指因經濟結構與勞動力結構的不對應引發的就業崗位供求之間的不匹配,外在表現是空閑崗位與求職人員長時期并存。從2010年開始,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的求人倍率開始高于1,且呈逐步遞增趨勢,就業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求人倍率連續保持在1.2以上,今年第二季度達到1.37,即人力資源市場中每100個求職者對應137個崗位空缺,營銷員、快遞員、服務員、生產操作工等職業常年面臨缺工,同時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能適應產業需求而處于失業狀態,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
就業結構性矛盾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在經濟結構的調整或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更迫切需要高層次研發人員、高技能人才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而勞動力的能力素質無法滿足需要。根本原因在于勞動力需求調整的領先性和即時性與供給滯后性之間的矛盾,而勞動力市場的自然配置功能無法及時彌補供求失衡,由此帶來的供求配置錯位。一方面產業政策調整、技術進步革新要求采用新的生產技術、設備設施、工藝流程與組織管理方式,進而對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提出新要求,可以通過人力資源市場即時發布新的崗位需求。另一方面,求職者為適應新崗位所做的準備工作需要時間,包括對于新崗位需求的搜尋與確認,為拓展新技能、提高技能水平而參加學習培訓活動,為尋找新工作進行的求職活動等,尤其是參加培訓學習新技能需要較長時間。
這種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在采用新技術且具有研發密度高、投資集中、創業生存競爭激烈等特點的新經濟新產業更為突出,其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更為旺盛和迫切,且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些高技能難以通過學校教育習得,普遍是通過干中學和在職培訓積累。加之技術密集型工作崗位一般具有較強的技能專用性,且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投資風險,進一步抑制了勞動者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使技能供求的矛盾愈加凸顯。
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是長期任務,需要著眼長遠;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是當前緊迫的就業難題,需要只爭朝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實訓基地;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目前,各地已開始抓好數字技能提升等行動,以市場主導、共建共享的方式構建人力資源供給體系,緩解當地就業結構性矛盾。
當前,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是摩擦性、技術性、政策性因素共同交織作用的結果,需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政策,配合結構化改革綜合施策。在宏觀上,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對職業結構進行及時調整;在微觀上,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是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同時要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功能。
一是強化就業導向,著眼于企業發展需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要立足技能人才短缺、技能發展不均衡的系統性問題補短板,完善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和職業標準開發機制,緊跟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拓寬就業新領域,為大量勞動者提供多層次學習和實訓機會,以解決新形勢下高素質人力資本數量不足的問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二是強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適度加快職業院校專業和人才培養能力升級換代,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同時,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加快培養適應產業發展和企業崗位實際需要的創新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勞動力素質。
三是推進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優化市場調控能力。要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人力資源市場規范化水平,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增強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更好地發揮勞動力市場配置資源功能,最大限度調控當前勞動力供求不平衡的結構性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