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現代化的戰略使命與發展邏輯
工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富國之源。工業現代化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深刻把握工業現代化的戰略使命和發展邏輯,對于新發展階段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意義重大。
深刻內涵
從一定意義上說,工業現代化是建立在科學技術進步基礎之上,使整個國家工業生產技術、要素投入和綜合效益達到世界前沿水平的過程,其背后蘊含著工業文明的進步和躍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所處階段和要素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現代化進程顯著提速。我國已擁有行業比較齊全、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現代工業體系,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大幅增加,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形成。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工業化向高級階段邁進,這對于工業內部及產業間結構、生產力區域布局分工、核心關鍵技術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工業現代化的內涵由單一的要素投入產出維度拓展到結構特征、空間分布、具體形態、動力機制等多個維度。
從結構特征看,制造業成為工業現代化的主力軍,逐步實現輕重工業、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比例協調,加速推動資源要素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流動。從空間分布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重大生產力布局提出新要求,需面向全球市場推進多元化戰略,著眼供應鏈產業鏈安全,確保工業經濟循環暢通。從具體形態看,生產模式變革成為加速工業現代化的關鍵,逐步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傳統制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從動力機制看,技術進步成為工業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逐步推動由要素擴張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不斷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實現路徑
人類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工業革命變遷史。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不斷重塑產業格局,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和服務業態,促進生產要素積累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新技術廣泛應用引發的產業變革將對工業現代化進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我國工業化總體上處于中后期,工業化進程仍在進行中,工業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應當看到,我國工業所涵蓋的行業領域眾多,并不都處在同一個發展階段,既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又要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推動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因此,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因業制宜、分類施策,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幾個實現路徑。
深度工業化。在各國產業鏈供應鏈戰略發生重大調整的形勢下,要更加關注產業鏈供應鏈整體安全。尤其是聚焦材料、工藝、關鍵零部件等領域存在的短板,大力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推動制造業向研發設計、中高端制造、市場營銷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有序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優化制造業發展空間布局,進一步增強產業鏈穩定性。
綠色工業化。在資源約束趨緊前提下,必須持續提高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協調性。將綠色發展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內容,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制造體系。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轉變資源配置和生產組織方式,進而降低傳統產業能耗水平。與此同時,不斷挖掘新能源、生物制藥等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升潛在增長率。
數字工業化。在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促進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和高效配置。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字工業化進程,工業互聯網成為驅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在此基礎上,制造企業內部各領域、各環節之間,制造企業與用戶之間實現更高頻的數據聯系,由此催生以服務型制造為代表的工業新形態。通過構建一個普遍意義的工業平臺底座,共同開展技術、標準、市場、規則合作,最終達到應用場景有序、數據流轉有序、產業生態有序。
關鍵抓手
新發展階段推動工業現代化,關鍵要從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科技創新入手,做好相應要素配套保障,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
強化現代化基礎設施功能配套;A設施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平臺。一方面,要更好發揮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基礎設施投資進一步擴大內需,進而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更好凸顯基礎設施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應更加注重網絡型以及有利于產業升級、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建設,前瞻布局云計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平臺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創新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等建設,筑牢工業現代化的安全保障底盤。
提升不同層次人力資本水平。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人力資本在工業現代化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應大力培養大國工匠、卓越工程師、現代企業管理人才等,按照目標導向分類挖掘人力資本潛力。一是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努力培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高技能人才。關鍵要不斷完善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升一線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水平。二是穩步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努力培養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關鍵要聚焦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為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各方面保障。三是積極倡導精益管理理念,努力培養注重細節、勇于變革的現代工業企業領導者。關鍵要對標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完善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
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這些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已成為研發人員投入第一大國、經費投入第二大國,但是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仍亟待提升。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一是瞄準研發、設計、材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以“補鏈”和技術創新為突破點,進一步增強產業鏈韌性。二是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加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三是通過不斷優化創新市場環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有效協同的技術創新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