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現代農業裝上“數字引擎”
作者: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楊藝
農村數字化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的滯后,使農業最新科技成果、市場動態等信息,很難在農村得到快速傳播,這是當前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制約。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數字鄉村建設戰略目標,部署了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數字經濟、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等十項重點任務。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數字鄉村的重要內容,可以有效促進農業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農業信息基礎設施、農業信息服務和農業信息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就。當前,應找準制約我國農業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以更好推動數字鄉村建設。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完善。首先,網絡“最后一公里”仍未完成。農業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的鋪設工作在我國部分農村區域,特別是中西部偏遠地區并未最終完成,互聯網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未得到最終解決。許多縣、鄉、村的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即使具備基礎網絡的一些地區,由于網絡傳輸能力差,網速慢,一些偏僻農村地區時常出現沒有信號或者信號不穩定的問題,很少用于傳送農業信息,網絡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其次,農業信息平臺建設在地區間不均衡。東南沿海地區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村信息資源大數據庫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但西北等落后地區還沒有開始建設。最后,農業信息網站的建設比例城鄉不平衡。我國主要的農業信息網站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位于農村基層的網站數量比較稀少,而且信息量小、時效性差、更新慢,因此,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市場動態等農業最新信息很難在農村得到快速傳播。
信息技術成果轉換率不高。雖然近幾年農業大數據、遙感技術、電子商務等技術發展迅速,但在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領域的開發與應用不夠,通過物聯網技術指導農業實現智能化生產、精準化管理方面剛處在起步階段。專業的農業電商平臺還不完善,農業產品的生產、存儲、銷售有自身的特點,主要存在周期較長、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不易儲存、損耗較大等特征,急需建立大型農業電商平臺,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有機銜接,促進農產品順利銷售。然而,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仍較薄弱,電商平臺一方面與大型農產品電商企業、大型農產品采購商、大型連鎖超市的鏈接不夠,另一方面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基地的對接不到位,“電商+合作社”“電商+家庭農場”等新模式還處在起步階段。
農業信息化人才匱乏。目前,我國各個層次從事農業信息化工作的人員都不充足。首先,缺乏既了解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的大政方針,又懂農業信息技術的管理人員。其次,農業信息技術專門人才不足。我國各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構不夠合理,大部分院校只是分別設立信息管理、農業技術等專業,很少能培養出同時精通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學生畢業后,一般都到學校、機關和研究部門工作,真正能夠立足于農村、專門從事農業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分析的人員很有限。最后,基層信息服務人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國農村基層特別需要既能進行網絡多功能應用、網絡維護和更新,又能及時搜集、分析、整理網絡相關信息,為農民解答疑問,進行生產指導和幫助,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基層服務人員。但是,目前我國基層信息服務人員絕大多數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兼職的,其中很多人技能不高、觀念陳舊,對農業信息最新知識了解不多,只能應付日常的農業生產技術指導。
農業信息資源管理不規范。首先,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不完善。各個區域之間和各個行業之間的數據庫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缺乏分工和協作,造成信息分散、重復投入、資源浪費、共享度低,不能實現農業信息資源有效配置;同時,信息內容雷同,缺乏有針對性、及時性、實用性的特色鮮明的農業信息。其次,農業信息資源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和有效整合。農業信息化建設涉及農業、信息、科技、水利、氣象、企業等多個部門,各部門沒有把收集到的信息資源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有效整合和管理,例如:針對信息分級、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沒有制訂統一具體的標準;信息在收集、存儲、傳輸以及共享等環節所涉及的各項指標術語沒有進行統一的規范,造成農業信息資源流失、浪費,缺乏共享、利用率低,信息資源難以發揮出其自身應有的作用。
發展數字農業、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是順應經濟信息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是搶占農業農村現代化制高點的迫切需要,是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廣大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在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從實際需求出發打開農業信息化應用的新局面。
完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首先,進一步完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和通信設施,盡快解決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問題,讓網絡覆蓋全體農村居民,實現讓更多人用上互聯網的目標。同時提升網速,提高網絡傳輸能力,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其次,促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平衡發展。加強中西部等偏遠地區農村信息服務平臺、農村信息資源大數據庫建設和農村基層農業信息網站的建設,而且增加信息量、時效性和更新速度。
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一方面,在農業生產生活中,開展大數據試點工作。對馬鈴薯、生豬、大蒜等試點產品,做好從生產、加工到消費的全過程大數據監控。通過互聯網對前些年農產品耕種量、產量及銷售量等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幫助農民預測今年市場上農產品的需求量,以避免供需脫節給農民和國家造成損失。另一方面,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生活中。通過網絡管理農業生產環節中所需的物資,如在澆水、施肥、噴農藥等各個生產環節中,用物聯網技術去控制用水、肥料和農藥的數量,減少勞動力,節約成本。
加強各個層次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首先,注重培養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我國各高校應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結構,通過專業的設計和調整,培養出既精通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其次,通過優惠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增加農業信息化專門人才。各個地方政府應重視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通過提供優厚待遇和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等各種手段,吸引和留住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激勵他們在農村的廣闊天地施展才華、大顯身手。最后,有步驟、分階段地開展培訓,提高農民的信息化能力。組織各種類型的農民信息化知識培訓班,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形式,增強農民的現代信息意識,提升農民的信息技能素質,提高農民應用計算機進行農業信息收集、加工和處理的能力。
建立統一的信息標準體系。為了保障市場信息的準確性和標準化,使用統一的分類標準,對農業信息進行標準化管理。第一,對信息資源從收集到運用的各個階段,制訂統一的管理標準。第二,對信息分級、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應制訂統一的具體標準,充分考慮農戶的需求,增加適用性,避免農業信息資源浪費,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第三,在信息技術方面,實行標準化管理。在網絡建設、數據傳輸和共享等環節所涉及的各項指標術語也應進行統一的規范,保證信息資源建設各個環節暢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第四,在農業信息軟件開發中,實現標準化管理,有利于節省資源和各個環節的銜接。第五,在信息平臺、數據庫、應用系統等信息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都應制訂科學的制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