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觀念引導“美好生活”
作者:豐子義(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美好生活”,一個通俗而又影響巨大的話語,正在成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同時也成為我國新時代發展的新戰略。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人學內涵應予以深刻的揭示,對美好生活需要應予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用新的觀念引導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建構,不僅需要滿足,而且需要引導。有什么樣的需要,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導向和生活狀況。對美好生活需要作出認真的審視并作出合理的引導,這是建設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
發展的引導
立足當代中國發展現實,發展的引導首先是新發展理念的引導。理念的存在是隱性的,但其作用和影響則是明顯而巨大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圍繞的一個核心、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圍繞這一中心,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問題,闡明了關于發展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取向。新時代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堅守這樣的發展理念,追求的生活應當與新發展理念相一致,應將這些發展理念具體貫徹到生活的追求上。
其次是新發展階段主題的引導。新發展階段的主題就是高質量發展,這是區別于以前發展階段最顯著的標志。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發展中的“數量缺口”逐漸填滿了,“質量缺口”還較大;過去“有沒有”的矛盾基本解決了,現在“好不好”的矛盾突出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結構開始向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發展,人民群眾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品質要求日益提高,這就要求從“數量”向“質量”轉換,顯著增強我國發展的質量優勢。可以說,高質量發展既是由新階段人們需求的變化引起的,又會引導新的需求,使需求的“質量”向高層次發展。
再次是新發展階段目標的引導。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為此,黨中央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用共同富裕的目標來引導需求,這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美好生活的建立,不能只關注和滿足少數人的需要,而必須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需要及其滿足上,切實體現共同性。
價值觀的引導
美好生活及其需要作為一種理想性追求,內含心理、倫理、情感、風俗、習慣等因素,但核心是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美好”需要。在對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上,不少學者均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特別是一些從事發展研究的學者對什么是美好生活提出了許多較有啟迪性的思考。如美國學者德尼·古萊在其《發展倫理學》中就提出,“雖然在某些方面,發展本身是追求目的,但在更深層方面,發展從屬于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不等于物品的富足,應當與幸福相一致,“如果不聯系人類幸福的內涵,就不可能做出生活質量高下的判斷”。這樣的價值觀對于美好生活及其需要的引導確實是有益的。
在對待美好生活問題上,應當注意劃清需要與欲望的界限。由人的生存發展所提出的正當需要是應力求滿足的,而不切實際的欲望則是絕對不可助長的,因為這樣的欲望是無法滿足且永遠不會滿足的。“欲壑難填”,即為此意。
加強價值觀的引導,最根本的是要加強利益的調整與引導。因為價值觀不外是利益的文化表達。在現實生活中,由其根本利益所決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價值追求有其共同之處。但由于利益日益多元化,社會階層、群體日益分化,因而各種主體又對美好生活有不同的訴求,價值觀的矛盾、沖突在所難免。要有效地引導需求的合理發展,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利益問題,協調好利益關系,化解好利益矛盾,從而在各種需求和價值觀中間畫出最大同心圓,找到最大公約數,以利于美好生活的建設。
生活邏輯的引導
現實生活中的邏輯是多種多樣的。市場有市場的邏輯,資本有資本的邏輯,日常生活有自身的邏輯,人的生存發展也有自己的邏輯。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盡管各種邏輯都存在,但最為強勢的還是資本邏輯,它無論是對經濟發展,還是對社會生活的發展都影響巨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究竟怎樣看待資本邏輯?還是要回到資本邏輯的本性和功能上來。首先應當肯定,資本既然有創造文明的功能,那就應當充分發揮資本在創建美好生活中的積極作用。讓資本創造更多的財富,造福于社會、造福于人民,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是,資本既然是資本,就不會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要求恰當地駕馭資本,合理引導資本,防止資本盲目發展。無論是發揮也好,還是限制也好,最終的目的是明確的,即讓資本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美好生活的建設和需要的引導,最重要的是遵循和貫徹人的發展邏輯。所謂人的發展邏輯,就是人自身發展各種需求、要素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趨勢,它反映的是人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其規律常常在現實中體現為人的發展及其需要的順序性、層次性、有機性。美好生活及其需要應當建立在人的發展規律基礎之上。需要指出的是,生活的各種邏輯也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美好生活的建構中,無疑要突出人的發展邏輯的中心地位,但這并不排斥其他邏輯的作用,讓市場邏輯、資本邏輯充分發揮其正能量作用,這正是美好生活建設之所必需。
人們自身素質提升的引導
美好生活不是社會發展自然演化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既然是創造,就離不開主、客觀條件。在特定歷史階段,客觀條件是既定的,美好生活的創造主要取決于人。要創造美好生活,必須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生活的質量和水平就來自人的發展水平,即各方面素質、能力的發展水平。真正的幸福美好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內在一致的。尤其是伴隨現代化的深入發展,美好生活越來越突出精神文化內涵,這就對人們精神文化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提升素質、能力水平,才能達至美好生活。當然,關系總是雙向的,人們素質、能力的不斷提高,又會促進需要的變化,推動社會生活不斷變革、發展。美好生活就是在這種互動中向前推進的。需要強調的是,美好生活的創造不是一般性地要求提升人的素質、能力,重要的是使人的素質、能力對象化,切實“改變世界”。因為幸福美好生活不是自然降臨的,“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美好生活的創造與“中國夢”的實現是一致的。
美好生活創造的過程也是新人成長的過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是在勞動過程、實踐過程中進行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例如鄉村變為城市,荒野變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煉出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伴隨美好生活的創造,一代新人也會脫穎而出,這正是美好生活所顯示的人學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