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未來鄉村文化教育場景 助推農村人口融入數字社會
作者:張吉先(浙江開放大學副校長、浙江省終身教育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研究員)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著力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將“鄉村網絡文化振興行動”列為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行動方向之一,實施鄉村文化設施和內容數字化改造工程。對統籌推進“十四五”時期鄉村治理數字化、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效能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在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建設方向,著力構建引領數字生活體驗、呈現未來元素、彰顯江南韻味的鄉村新社區。
數字鄉村建設進程根本在于人的信息化素養,取決于鄉村領雁人才和新型農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這就需要通過搭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未來文化教育場景,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人才培育,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著眼解決實際問題,并設計全周期、大場景、一站式的多跨場景應用,加快鄉村普惠均等可及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具體來說,就是打造好未來鄉村“育人育才”應用場景、未來鄉村“品質生活”應用場景和未來鄉村“智慧助老”應用場景。
構建未來鄉村“育人育才”應用場景,培養數字鄉村“引領者”。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以“浙學通”“浙學碼”為載體的交互式學習場景,建設數智驅動的數字鄉村,實現學習內容發布、在線報名、學習過程無感采集、學習成果存儲、學習積分累積和應用,農民基于地理信息的可視化學習地圖,通過手機可就近選擇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和開展線上線下學習。
以未來鄉村、數字鄉村建設需求為導向,基于“學歷+技能+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和“互聯網+黨建+思政”育人新模式,依托鄉鎮成人學校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教學場景,實現農民“在家門口上大學”的愿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針對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和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開展精準培訓,加強再就業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組織村“兩委”干部和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國家重大政策開展宣講活動,既幫助學員提升政治理論水平,又將新思想和黨的聲音傳進鄉村、企業與田間地頭。
構建未來鄉村“品質生活”應用場景,塑造數字鄉村“新風尚”。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禮堂和社區教育的作用,融合傳統文化、技能培訓等方面內容,持續推進品質生活進農村文化禮堂行動,以豐富的學習內容和精神文化活動提升文化禮堂“用”的熱度和“育”的深度,滿足農村居民群眾的終身學習和精神文化需求,推進社區教育與農村文化禮堂協同建設與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
通過“建體系、建平臺、建隊伍”“送課程、送課本、送課堂”,培育各類學習共同體,打造農村居民“15分鐘學習圈”,促進“社區教育和文化禮堂共同體”建設工作。圍繞未來鄉村建設制定農民學習清單和主題活動,通過“助經營、助教育、助學習”,不斷拓展工作維度和深度。
搭建多媒體呈現、多資源聚合、多技術應用、多功能開發的融媒體平臺,用融合創新的傳播手段和互聯網話語方式,讓基層村社文化禮堂的創新學習“飛入尋常百姓家園”。
構建未來鄉村“智慧助老”應用場景,消除數字鄉村“代際鴻溝”。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創新發展農村老年教育,幫助農村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數字社會。
有效發揮農村文化禮堂的作用,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老年學習和文化活動場景,把農村文化禮堂打造成為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的前沿陣地。
針對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實際需求,建設一批有關老年人智能技術日常應用的課程視頻資源,資源適老化、系列化和特色化,提升智能技術應用培訓的準確度,讓老年人喜聞樂見。
圍繞農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智能技術所遇到的高頻事項和應用場景,聚焦實際問題和突出困難,廣泛開展惠及老年人的智能技術應用培訓,促進老年人更新觀念,提高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能力,為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提供教育支持服務,共享智慧社會帶來的便利性、快捷性和智能性,將“智慧助老”學習場景打造成為數字社會標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