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平穩 韌性依舊——海外人士積極評價中國經濟“一季報”
日前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迎難而上、開局總體平穩。海外觀察人士認為,在全球復蘇前景面臨一系列新挑戰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反映出基本面韌性和政策應對成效,中國經濟在新的下行壓力下仍有能力實現長期健康增長。
全球波動風險疊加 中國經濟之穩難能可貴
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8%。這一增速高于海外媒體和經濟學家普遍預期,不少細分領域數據也顯現在多重風險擾動下的中國經濟之“穩”。
全球通脹壓力下,中國物價繼續保持相對平穩。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同期上漲1.1%。
《華爾街日報》報道,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及疫情影響,中國3月物價水平有所上升,但總體通脹情況遠溫和于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
外貿進出口開局平穩。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0.7%,為連續七個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長。
加拿大國際貿易促進會會長鄭小玲認為,中國一季度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5.6%,說明這里始終是吸引外商投資的熱土。
瑞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一表示,中國在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生產等方面都有明顯高于市場預期的表現,進而使得一季度經濟增長也高于市場普遍預期。王一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持相對樂觀態度,認為中國有充足政策空間穩增長。
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學家梁國勇認為,今年地區沖突、疫情、通脹、供給擾動等風險疊加,干擾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甚至可能引發一些國家經濟衰退,中國經濟實現這一增速殊為不易。
菲律賓工商總會名譽會長蔡聰妙說,盡管全球面臨疫情和地緣政治等挑戰,中國經濟長期仍保持強勁韌性和增長勢頭,中國有能力、有智慧克服發展中的困難。
世界失衡挑戰加劇 中國政策發力兼顧長遠
經濟穩,在于基本面韌性依舊,也在于宏觀政策應對有效。國際觀察人士注意到,一些發達經濟體最近從貨幣政策“大放水”轉向“猛收水”,其政策應對大幅調整不僅加劇自身經濟亂象,而且帶來債務上升、發展失衡等全球風險。相比之下,中國宏觀政策應對兼顧當前與長遠,為自身乃至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伊里·圖爾克表示,當美國濫發貨幣推高通脹時,中國保持匯率穩定以保護中小企業。他認為,長期結構性增長優先于短期利益是中國經濟治理的重要特點。中國正從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變,其日益增長的國內消費在國家長期經濟增長規劃中占據主要位置。
梁國勇表示,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整體保持穩健,既避免貨幣政策“大水漫灌”,也避免財政政策過度投資,保留充分政策工具以應對未來挑戰。
本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釋放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信號;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傅強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對于中國經濟未來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實現以市場為主體的資源有效配置。
埃及埃中商會秘書長赫爾米認為,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通過各項措施有力推動經濟發展,反映了中國政府強有力的領導和良好戰略規劃。
全球發展擔憂增加 中國健康增長前景可期
今年以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別下調多數經濟體、地區乃至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在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健康增長?不少跨國企業和專家給出肯定答案。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對中國市場的中長期前景非常樂觀,為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承諾及促進綠色發展和創新的努力倍感鼓舞。寶馬公司將繼續在中國投資,擴大在華布局,今年將在沈陽和張家港啟動兩座全新工廠。
過去3年,新西蘭支柱產業乳業對華出口量連年增長。該國乳業巨頭恒天然表示,2021年中國市場需求推動集團利潤大幅增長,公司堅定看好中國市場需求。下一步,公司希望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新中自貿協定升級的“東風”,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表示,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仍具備增長潛力和競爭力。在宏觀政策發力后,今年中國經濟仍會有較好表現。(參與記者:陳斌杰、徐靜、卞卓丹、李曉渝、蔡蜀亞、倪瑞捷、朱晟、郭磊、姚兵、白林、康逸、劉鍇、閆潔、王麗麗、林威、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