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轉型
中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不僅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也將推動全球清潔能源革命,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這一重要要求,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體現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進入新發展階段,力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也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對于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在清潔能源技術、裝備、制造等環節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這是我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優勢。同時也應看到,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歐盟、美國各自有71年和45年的時間從峰值走向凈零排放,中國設置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意味著只有30年時間從碳達峰走向碳中和,可謂時間緊、任務重,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壓力更大。“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這更彰顯了中國的責任擔當,也將為綠色轉型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鍵是促進經濟主體由使用化石能源轉為選擇清潔能源。理想辦法是在推動碳定價的同時降低清潔能源成本,這就要求科技進步和社會治理方面加強創新。碳定價、科技進步和社會治理高度相關、相輔相成,三者之中的關鍵是科技進步。促進綠色科技創新不僅能降低清潔能源成本,以成本較小的方式解決碳排放問題,也能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對于中國而言,推進綠色科技創新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化石能源是一種自然稟賦,而清潔能源發展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經驗顯示,光伏累計裝機規模以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的增長,都會帶來平均成本的下降。展望未來,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產生巨大的清潔能源需求,為促進綠色科技創新提供巨大牽引力,充分發揮清潔能源作為制造業的規模效應。
同時,推進綠色科技創新也將產生規模龐大的投資需求,需要綠色金融支持。清潔發電的技術相對成熟,可以采取風險偏好較低的信貸作為主要的金融支持方式;對于儲能、氫能、碳捕捉等尚不成熟的技術路徑而言,更宜采用風險偏好較高的股權融資,讓資本市場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綠色科技發展,未來中國有望變為世界能源出口國,出口的不是石油、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太陽能、風能等的清潔發電設備和技術、專利,這對于確保中國能源安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回顧歷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蘊藏著發展的機遇,那些通過創新占得先機的國家,最終都實現了經濟騰飛。與環境相關的技術創新通常被稱為生態創新。與一般的技術不同,生態創新是通用技術,特點在于其應用范圍廣泛,往往可以作為投入品被其他行業采用,并可以在應用領域催生新的創新。未來,生態創新很可能像蒸汽、電力、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明一樣,成為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科技革命。中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不僅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也將推動全球清潔能源革命,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作者為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