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新型城鎮化戰略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特別指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方略在城鎮化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對此我們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落實。
城市規劃要堅持從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城鎮化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在國家的發展中,工業化、城鎮化經常相伴相生,相互促進。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了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經濟和要素向城鎮聚集,這種集中和聚集能夠產生“乘數效應”,從而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有利于創造更多物質財富。這一客觀經濟規律讓人們認識到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進而從有利于經濟發展角度制定城市規劃。不可忽略的是,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不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在于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因此,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城市規劃要堅持從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
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恰恰又是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結成的。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方面社會全面進步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必要條件。堅持從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體在城市規劃中,就要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在城鎮化中的具體體現,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城市規劃要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代表了文明的高度。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就開始了向城市的遷移,這種遷移在工業文明時代得到加速。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受工業文明城市觀的影響,存在忽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導致一些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突出短板。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工業品、服務品生產能力擴張,另一方面提供優質生態的能力不斷減弱。針對此種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實踐也一再證明,工業文明主導的城市規劃,由于對生態重視不夠,最終造成對人的危害,傷及了人民安全這一國家安全的宗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就要在城市規劃中,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打造宜居城市,要堅持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城市規劃既要尊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城鄉發展規律,更要注重自然規律。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打造韌性城市,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特別注重城市的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要避免城市建設規模和速度超出財力,從而積聚財政和金融風險。要保持城市的靈魂,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關注城鎮化進程中人口流動、社會結構變化、利益訴求多樣化帶來的安全穩定問題,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要設置必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城市發展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基礎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能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這段話深刻指出了城市發展目標的重要性,它關系到新型城鎮化道路怎么走。
我們在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目標走偏的教訓。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城鎮化率,把提高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率作為硬任務,依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比如,很多地方盲目建設大量新城新區,結果沒有人來,從而積累了一大堆矛盾和問題。再比如,有些地方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時,不尊重農民意愿,不顧條件拆除農房,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事實證明,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基礎目標。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基礎目標,就要切實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城市發展目標很多,例如經濟發展目標、社會事業發展目標、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區域協調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等。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基礎目標,不是不要其他發展目標,也不是忽視其他發展目標,而是在設定其他發展目標時,必須服從服務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一基礎目標。當其他發展目標和基礎目標相沖突時,要堅持基礎目標優先,適當修正其他發展目標。
統籌城市布局要切實滿足人民需要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這一基礎和首要前提恰恰是為了“生產滿足這些需要(吃喝住穿)的資料”。不難看出,人類進行的各種活動,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的現實需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也要切實滿足人民的現實需要。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
首先,統籌經濟需要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基礎。現代城市的形成源自于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這說明了經濟需要是城鎮化的基礎。如何滿足人民的經濟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要在城市落得住,關鍵是要根據城市資源稟賦,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特別是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增強城市創新能力,營造良好就業和生活環境。”其次,統籌生活需要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根本目標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滿足生活需要就要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確保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增強對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撐能力。再次,統籌生態需要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條件。城鎮化受自然條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滿足人民生態需要不僅可以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也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供了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條件。最后,統籌安全需要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保障。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一旦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安全需要就會成為最主要的需要。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只有社會保持安全和穩定,才能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充實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內容。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只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就一定能夠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為人民提供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質生活空間!
(作者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