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縱橫:更加注重原始創新
在近日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要有創造性思辨的能力、嚴格求證的方法,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敢于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推進原始創新,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樹立敢于創造的雄心壯志,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圍繞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原始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原始創新有三個基本特征:從性質看,屬于“從0到1”的首創,是“無中生有”的質變;從過程看,屬于不連續事件和小概率事件,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不確定性;從結果看,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被承認的滯后性。當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向人們展示電磁感應現象時,有人提出質疑。后來,電磁感應理論被廣泛應用于電子技術、自動化等諸多領域,人類因此進入電氣時代。原始創新有著很強的“連鎖效應”,往往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除了對科技創新具有重大牽引作用,還可能帶來經濟結構和產業形態的重大變革。
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高鐵、人工智能、移動支付、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金融科技等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們要牢牢抓住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就必須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在關鍵領域不被“卡脖子”、掌握主動權,才能建立不受制于人的產業鏈供應鏈,進而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然,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不是說要閉門造車,而是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基礎研究是實現原始創新的重要抓手。發表國際科技論文的數量,是基礎研究的一項重要產出指標。我國科技工作者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但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同我國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是不相適應的,表明基礎研究仍然任重道遠。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是基礎研究提質增效的重要方式。各級管理部門應加快轉變科技管理職能,把更多精力轉到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來,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前不久,科技部等部門出臺《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采取多項舉措加強“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地落實,必將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原創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釋放創新潛能。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