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手筆:準確識變 科學應變 主動求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這一重要論斷彰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我們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就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有效應對危機中抓住新機、開拓新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正處于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只有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形勢變化,科學分析形勢、看清變局本質、把握發展大勢,才能提升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的能力,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科學認識育新機、開新局,必須堅持唯物辯證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認識和把握變與不變、危機與新機、變局與新局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處于不斷運動變化發展中,變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時,事物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相對的穩定性。變與不變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身處變動不居的環境,無論是謀劃改革還是推動發展,都要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增強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能力,分清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的問題又看其發展趨勢,既看局部又看全局。向外看,既要看到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又要看到經濟全球化大潮浩蕩前行、不可逆轉,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向內看,既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又要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既要看到我國經濟運行短期風險增加,又要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變。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新的發展機遇。
“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哲學意義上,‘難’是在任何領域前進道路上永恒的命題。”人類歷史一再表明,順境中存危機,逆境中有機遇。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些傳統產業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也催生出一些新型經濟業態,如“指尖交易”“云端銷售”“宅經濟”“新基建”等,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機遇。在抗擊疫情中,暴露出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等領域存在的短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為我們破除瓶頸、補齊短板提供了契機。作為矛盾的雙方,危和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關鍵是要主動求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清“危”中之需、找準發展之“機”,積極創造條件,做到因勢利導,打好化危為機的戰略主動仗。
變局因其復雜多變而充滿不確定性,只有順勢而為、謀勢而動,才能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沉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為不確定的世界增加確定性。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就要使生產、分配、流通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努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這樣才能更好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南開大學終身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5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