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新覺:從節約每一粒糧食做起
近日,針對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餐飲浪費現象,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切實培養節約習慣,杜絕餐飲浪費現象。這看似是舌尖上、飯桌上的小事,實則是關系國計民生、千家萬戶的大事。我國人口多、基數大,如果每人浪費一點,最終就會匯聚成一個巨大數字。同時,餐飲浪費產生的大量廚余垃圾,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我國糧食總產量的6%。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觸目驚心的食物浪費,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產資料等被大量無效消耗。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食物浪費足跡:對自然資源的影響》報告顯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費總量達13億噸,全世界每年生產但被浪費的糧食所耗用的水相當于伏爾加河年流量的3倍,而生產這些糧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高達33億噸。此外,食品浪費問題給農業生產帶來的額外壓力,導致耕地面積和捕撈規模不斷擴大,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
“舌尖上的浪費”禁而不絕,原因在于一些人抱有“愛面子、講排場”的擺闊心態,或存有“沒人管、管不住”的僥幸心理。同時,一些經濟利益因素也在為“舌尖上的浪費”推波助瀾。過去一段時間,一些餐館飯店設置最低消費門檻引導顧客超量消費,“吃播”“大胃王”等另類直播更是引發浪費食物的負面效應?窟@種手段換來的紅火生意、得來的“油膩”點擊量,實際上是錯用浪費刺激消費,錯拿“胃口”吸引“眼球”,為賺取經濟利益而營造出扭曲的餐飲文化。這種不良餐飲文化,與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背道而馳,同綠色健康、簡約文明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倡導和踐行“儉法”生活,要以徹底轉變不良餐飲文化為切入口。
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和價值追求,勤儉節約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內在要求,每一名社會成員都應當身體力行。訂得多、吃得少,沒吃完不打包、吃不了都倒掉,這類行為反映了一些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幫助這樣的人醫好餐桌上講排場、愛攀比的“奢侈病”,應當在做好勤儉節約“軟教化”的同時,用好反對浪費的“硬約束”,使“餐桌上的任性者”時時處處被監督、受懲戒、得警醒。
“一葷一素一個湯,您先吃著,不夠再點。”這些天,走進機關單位食堂,步入街邊餐館,總能聽到諸如此類的勸導語。設置小份菜、半份菜、拼盤,鼓勵飯后打包……這些創新舉措表明,倡導和踐行“儉法”生活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讓這一新風吹進千家萬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還需以多種形式、多條路徑教育引導更多的人著眼于自己的飯碗,從節約每一粒糧食做起,在米面糧油上精打細算,在餐桌上“精兵簡政”,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健康生活為目標,來一場飲食文化“綠色革命”,以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勤儉節約匯聚起14億人的綠色健康生活,推動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理念深入人心。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