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手筆:認識古代中國的一把鑰匙
晁福林
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必然要關注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兩大層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影響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制度的創建和運行是其中的關鍵,制度史研究是認識古代中國的一把鑰匙。
在社會生活中,大至國家行政,小到民眾日常,無不與制度相關。我國古代有識之士對于制度的普遍性、重要性有著十分深刻的認識。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說,治國須有“絜矩之道”。所謂“絜矩”,就是規矩制度。宋代的思想家朱熹說:“如禮樂刑政,文為制度,觸處都是!泵髑逯H的思想家王夫之引當時人的說法認為:“天下之大,兆民之眾,須有規矩制度,使各守其分”。
“制”和“度”兩個字,雖然在上古文獻及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里面就可以見到,但將它們合在一起,形成“制度”這個概念則比較晚,可能是在戰國秦漢時期。有的文獻認為黃帝創建制度,也有文獻認為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都在制定制度。
制度的創建,往往是那個時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據人民群眾實踐和社會發展實際反復研判權衡的結果。例如,周代以禮樂文明著稱,其禮樂制度主要保存于“三禮”之中!吨芏Y》講王朝官制和政治制度,《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禮記》則闡釋各種禮儀制度的精神和意義。周公作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確定了周代多種禮樂制度的綱領和原則,闡發了禮儀的文化精神。后人將并不是他撰著的《周禮》《儀禮》歸之于他的名下,倒也不無道理。
制度是經過長期社會實踐形成的,有些制度可以運行數百年之久而無大的變動,主要原因是其頂層設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例如,源起、發展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適應社會選拔人才的需要,是古代中國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相比之前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科舉制度對于社會各個階層的人而言體現了一定的公平性,所以盡管其弊病不少,但運行了上千年之久。
還有一些重要制度必須依照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所謂“世異事變,治國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損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在中國古代社會,最常變動的是賦稅制度。賦稅制度與國家、地方及民眾的經濟收入息息相關,與土地制度、人口狀況等緊密相連,所以科學合理的賦稅制度是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內容。從夏商時代的貢納制度到清代的“攤丁入畝”,賦稅制度在歷代經過了大大小小無數次變革。
制度是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發展實踐、發展理念的結晶,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了解其制度可以說是最佳門徑。例如,周代社會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為兩大支撐基石。如果對這兩項制度有了深刻認識,那么關于周代社會的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再如,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變革的時期,認識這一變革的情況及其意義,就須先了解這一時期的制度變革。這一時期許多諸侯國都在進行的“變法”,實際上就是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制度變革。拿著名的商鞅變法來說,其核心內容就是以國家授田制代替傳統的井田制、以軍功爵制代替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如果對于這些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制度變革沒有認識,要了解當時社會的巨大變革是不大可能的。
王國維認為:“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边@是一個很精辟的觀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不妨也“自其制度始”。這樣來研究,定會取得很大成績。
。ㄗ髡邽楸本⿴煼洞髮W歷史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2日 09 版)